李自成,陕西米脂县人,生于1606年,死于1645年,明朝末年的农民义军首领,大顺朝创始人,也是明末清初影响历史走向的关键人物。很多人印象中,都会想当然认为是清朝灭掉了明朝,实际上,当时的清朝还真不具备那种实力,跟明朝打了二十多年,一直被牢牢堵在山海关外,李自成才是明朝的掘墓人。
李自成出身于陕北贫苦农家,年轻时当过驿卒,还在明朝甘州总兵杨肇基手下当过几天大头兵。崇祯二年(1629年),李自成所在的部队发生哗变,饥寒交迫的士兵们长期得不到军饷,忍无可忍,杀死参将王国用,投奔到农民起义军队伍中,李自成由此开始他的造反生涯。
李自成虽是普通农民出身,但胆识过人,义气豪爽,打起仗来悍不畏死,还有着出众的军事头脑,很快在农民军中脱颖而出。他先在第一任闯王高迎祥部下担任第八队“闯将”,高迎祥牺牲后,李自成被众人拥立为第二任闯王。他的队伍也迅速壮大,成为明末众多义军中实力最强的一支。
明朝崇祯帝视李自成为洪水猛兽和头号强敌,先后派出杨嗣昌、洪承畴、曹文诏、傅宗龙、汪乔年等一批名帅名将,围剿李自成。但李自成精于用兵之道,他采用极度灵活的运动战和游击战,善于避实击虚,声东击西,神鬼莫测。且李自成手下还有一支彪悍的骑兵,被称为“老营兵”,大都是身经百战、从刀山箭雨中摸爬滚打过来的百战精兵,战斗力极强,一般的明军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
李自成的队伍也越打越强,越打越精,让崇祯头痛不已,视之为危及明朝生存的心腹大患。崇祯十五年,崇祯帝任命孙传庭为陕西三边总督,全权负责征剿李自成。孙传庭是明朝末年名将,纵横沙场数十年,韬略娴熟,善于用兵,是明朝当时数一数二的将帅之才。
孙传庭上任后,并未贸然出击,而是审时度势,研究李自成的作战特点,想研发出一套有针对性的破敌之策。他考虑到常规的战术和兵器,都难以克制李自成,于是埋头研究古代兵书,想从中找到办法。没想到还真被他找到了。
早在三国时代末期,曾经出现过一种独特的兵器:偏厢车。当时有一个武将马隆,为了对付骁勇无敌的鲜卑骑兵,曾经“作偏厢车”,研制出一种木质战车。这种偏厢车侧面装有厚厚的木质甲板,上面开有箭窗。以人力推动,平时可以作为后勤车辆运输辎重,进攻时可以充当“装甲车”冲锋陷阵,撤退时可以充当防守屏障,扎营时可以首尾连接作为寨墙,有效增加了士兵的防护能力和对抗骑兵能力,使得军队的作战效能大大提升。
孙传庭灵机一动,就以史书上的图纸为设计图,大批量制作偏厢车,前后一共制造了两万多辆。为了让这种三国时代的老古董兵器更有威慑力,孙传庭还购置一批火铳和佛朗机炮,安装在偏厢车上。由于火器结合偏厢车,故此这种改进型战车又被当时称为“火车”,孙传庭专门成立了一个车营,用于征剿义军,视之为明朝的看家宝。
崇祯十五年,孙传庭带领大军东出潼关,杀奔河南汝州,寻找李自成主力部队决战。明军的车营在实战中显现出巨大威力。战场之上,明朝千百两战车铺天盖地卷地而来,明军依托战车向外开枪射箭,李自成的义军面对这种战车极不适应,冲锋冲不动,射箭射不着,连连败退,一路溃退,《明季北略》记载,“民军死者三分之一”,让李自成遭受到前所未见的重挫。
孙传庭高歌猛进,势如破竹,接连攻克李自成据守的汝州、宝丰、郏县,势不可挡。眼看就要把李自成逼上绝路,关键时刻明朝又掉了链子。时值夏秋之交,接连下了几天大雨,道路泥泞不堪,明朝军队主力又孤军深入,后勤粮草供应不上,明军断粮了。
兵无粮自乱,孙传庭只得被迫撤兵,想退回陕西就粮。明军将士饿着肚子,狼狈不堪地往回跑。李自成敏锐地抓住战机,向孙传庭发起全线猛攻。此时的明军饥寒交迫,兵无斗志,在李自成的冲击下全线崩溃,孙传庭的车营也就此毁于一旦,永远退出历史舞台。
参考史料:《明季北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