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东城区爱国拥军主题展上,展出了200多件不同年代、不同地区的光荣牌。观众们驻足在这些光荣牌前,内心升腾起对军人滚烫的尊崇。提供这些珍贵藏品的,是一位60后退伍军人徐春明。
通过东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记者联系到了徐春明的儿子徐强。原来,徐春明是一名老兵,于1980年入伍,退役后,他回乡务农。2012年,因为儿子在京创业,他也来到北京生活。
从军时的徐春明
闲来无事,徐春明常去潘家园逛逛。有一天,他在潘家园古玩旧货市场发现有人在出售一面“红军之家”的光荣牌,这面光荣牌与一堆杂物堆在一起,落满灰尘。“这是军人家庭至高无上的荣誉啊,怎么混在旧货里面被人出售呢?”徐春明很是痛心,他决定将这面光荣牌收藏起来,替这个军人家庭留住荣光。
这面写有“红军之家”的光荣牌是徐春明最早的收藏之一
徐春明听店主说,有一些光荣牌因个人、时代、搬迁等种种原因会流失,有时就会出现在古玩旧货市场上。于是,他萌生了“抢救”光荣牌的想法。
徐春明对儿子说:“每个光荣牌背后,都是一个军人和他的家庭。它代表的是一份无法替代的荣誉和记忆。”
儿子徐强深知父亲心中那股难以割舍的军人情怀,对父亲的做法也很支持。父子俩每次去外地旅游的时候,都会去当地的古玩市场转转。他们还深入到革命老区,偏远山区,打听哪里有拆迁的老房子,从一些已经废弃的房屋大门上找到光荣牌,小心翼翼地取下来,带回北京保存。他们的故事传开后,也常有军人后代将自己的光荣牌主动捐献给他们。
7年时间,父子二人跑遍了全国各地,收集光荣牌和光荣年画。如今,他们收集的光荣牌已经有近千面,从上世纪40年代的布牌,到后来的木牌,再到六七十年代的纸质光荣。
徐春明抱着孙子讲述光荣牌背后的故事
年代久远、材质特殊的光荣牌,保存起来也有一定难度。父子俩查阅各种资料,学习保存方法,他们特意租了一个库房,购买了专用的柜子、夹子、相框等工具,配上空调,尽可能地为这些光荣牌创造最好的存放条件。徐强算了算,7年下来,父子俩花在收集、保存光荣牌上的钱估计有百万元了。
近两年,父子俩收藏的光荣牌多次参加大型展览。“光荣可嘉,英烈永存”“每一个块光荣牌,都值得尊敬”“每一个光荣牌的背后定格着一个青春岁月;定格着一个家庭的默默无闻,岁月匆匆。唯一留下的是一段段奉献精神,激励着后辈不断前行”……观众们的感言让父子俩深感责任重大,他们决定,今后还要尽己所能,更多地收集那些流失民间的光荣牌,并对此进行管理和研究,将军人家庭尽忠报国的精神传承下去。他们也希望得到社会的支持,建一座光荣之家博物馆,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珍贵的藏品,让拥军爱军的光荣传统世代相承。
不过,徐春明也说,随着国家统一为老兵发放光荣牌,大家都越来越看重这份荣誉,类似的收集已经越来越难了,“毕竟光荣牌最好的归宿,还是军人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