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芒康县德吉康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干净整洁的小区内,一排排楼房整齐排列。这是昌都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地处嘎托镇加它顶村,毗邻214国道,距芒康县城3公里,紧邻产业园区,共入住搬迁群众1499户10989人。
搬迁入住后,群众的生计问题怎么办?这是搬迁群众最关注的一个问题。早在安置点选址和前期规划时,芒康县就做好了就业市场与搬迁群众意愿“双向调查”,通过发展产业、技能培训、政策保障、自主创业等措施,为搬迁群众谋就业之法,保证每一户搬迁户至少有一人就业,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在芒康县京藏联合科技建材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33岁的四郎措姆正忙碌着:先用游标卡尺在木板上标出刻度线,然后用小刀沿刻度线划过,再把木板按划痕折断……
“工作比较简单,我5天就适应了。厂里还包午餐,我很满意。”四郎措姆高兴地说。第1个月,她领到了3500元的实习工资,根据公司规定,实习期2个月,从第3个月起她的工资将涨到4500元。
四郎措姆只是在芒康县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就业的众多德吉康萨安置点搬迁群众中的一员。芒康县依托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吸收德吉康萨安置点群众就业,让群众实现从“泥腿子”向“产业工人”转变。目前,芒康县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已入驻实体企业77家,开工建设43家,投产26家,实现1821名贫困群众就业。同时,园区内的扶贫产业项目,在安置过渡期会将产业收益的2.5%拿出来,用于搬迁群众效益分红。
德吉康萨安置点管委会负责人旺扎介绍,除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外,目前安置点已实现社会兜底政策全覆盖,大力推进技能培训,使4374名搬迁群众实现长期就业,达到了一户至少一人稳定就业的目标。
德吉康萨安置点居民布嘎对记者说,自2015年他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他的儿子、儿媳都积极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各类技能培训。2019年上半年,布嘎的大儿子四朗扎西在芒康县政务服务大厅找到了一份当保安的工作。“每月有2100元的工资,不淋雨不晒太阳,比以前好多了。”四朗扎西说,他十分珍惜这个机会,每天尽全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喜讯连连,没过多久,布嘎的二儿子四郎旺堆也成功应聘进入县环卫队工作,主要负责开垃圾清运车。接受过厨师培训的儿媳其美卓嘎,也在德吉康萨小学当上了厨师。
在德吉康萨安置点,做生意的搬迁群众也有很多。从宗西乡宗西村搬迁来的格吉多吉开起了杂货店,来自帮达乡毛尼村的旺堆开起了果蔬店……从帮达乡加尼顶村搬迁而来的拉桑和白玛曲珍两口子是出了名的能干,投资开甜茶馆,买货车搞运输,开出租车,日子越过越红火。
2019年初,白玛曲珍用从银行贷到的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在安置点便民服务中心外开起了一家甜茶馆。起初,她雇了一个厨师,久而久之自己也学会了做甜茶、藏面、炒饭、盖浇饭。今年厨师辞职后,她一个人撑起了甜茶馆。
“门面房是扶贫产业项目,房租不贵,1平方米每月租金10元。”白玛曲珍一边忙活,一边对记者说,“用餐的客人大多是安置点的群众。生意还不错,一个月能有五六千元的收入。”
话音未落,白玛曲珍的丈夫、在县城开出租车的拉桑急匆匆地走了进来,回来给妻子帮忙。原来,搬入新家后,拉桑也从银行获得扶贫小额信贷贷款5万元,加上借的4万多元,买了一辆小货车,给别人拉货。现在,拉桑转行到县城开起了出租车。“开出租车基本上每月能挣5000多元。”他笑着说。
除了收入稳定,让拉桑两口子更高兴的是,家里孩子能就近上学。相比以前从家里到学校4公里的路程,而今德吉康萨小学就在家门口,方便多了。
实现就业有稳定收入,稳稳的幸福就随之而来。德吉康萨安置点的群众正在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着,不断谱写着安居乐业的精彩乐章。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记者陈志强胡荣国扎巴旺青刘金鹏朱杉周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