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题浑沌之死的练习 如原文所述,凿七窍的目的是悠和忽为了报答混沌的善待,希望混沌能像人一样的视听食息.但是凿出七窍也就意味着通窍.既然通窍了,自然就不存在混沌了,所以混沌凿完七窍后而死.这篇文章选自庄子,所以可以从道家在治国方面讲究的清静无为(不扰民)的思想来阐述.
古文《浑沌之死》的翻译 一、译文:南海的帝王叫做5261“倏”,北海的帝王叫做“忽”,中央的4102帝王叫做“浑沌”。倏和忽常常1653一起在浑沌的居地相遇,浑沌对待他们非常友好,倏与忽商量着报答浑沌的恩情,说:“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外界),听(声音),吃(食物),呼吸(空气),唯独浑沌没有七窍,(让我们)试着给他凿出七窍。于是倏和忽每天替浑沌开一窍,到了第七天,浑沌就死了。二、原文:战国 庄周《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扩展资料一、作者简介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2-20],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
浑沌之死是怎么回事? “浑沌之死”典出《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條,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條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條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