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NASA小行星相机观测到中国“天问一号”驶离地球

2020-07-26新闻10

在美国宇航局行星防御协调办公室对危险小行星的例行调查中,fallingstarIfA ATLAS-MLO望远镜发现了正在前往火星途中的中国“天问1号”。一路平安天问1号 !

宇宙飞船还是太空岩石?

一个隶属于美国宇航局(NASA)的寻找潜在危险小行星的天文台发现了同样快但不那么天然的东西:一艘飞往火星的航天器。

这是中国的“天文一号”火星任务航天器,于周四(7月23日)发射并开始了为期7个月的火星之旅。该航天器由人造卫星、着陆器和火星车组成,中国希望这会是中国首次成功完成火星任务。

这些照片是由美国宇航局行星防御协调办公室运营的一个项目拍摄的,该项目为发现太空岩石扫描天空的大片区域,以收集足够的观测数据,方便天文学家绘制每一个岩石的路径,防止某个可能靠得太近而产生危险。

天问1号加速远离地球的新动画来自夏威夷岛莫纳罗亚山上的一个设施,该设施是构成小行星撞击地球最后警报系统(ATLAS)的两个夏威夷天文台之一。ATLAS的天文台有规律的识别新的天体,比如今年早些时候让天文观测者眼花缭乱、后来消失了的同名彗星。

但是这次,并没有天体从ATLAS的视野中划过。相反,这是在今年夏天为期三周的轨道对齐窗口期进行的、备受期待的三次火星发射中的第二次。中国希望天问一号任务的三个机械组件能将大量关于这颗红色星球的科学数据传送回来。

在这次发射之前,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于周日进行了首次星际任务。美国宇航局自己的火星任务目前计划于下周四(7月30日)发射,是一个名为“毅力号”的大型火星车,它还携带着一架名为“创新号”的小型实验直升机。

相关知识

“天问一号”(最初在研制期间名为“火星一号”)是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的一次火星探测任务。此次任务将向火星发射一枚无人飞船,它包含火星轨道船、着陆器和巡视器[1]。

2020年7月23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天问一号”现于预定轨道飞向火星。据报道,本次的探测任务将寻找火星上现存或曾经存在生命的证据,并对火星的自然环境进行评估[2]。

“天问”一词取自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的长诗《天问》,意为向天叩问[3]。

中国的火星探测计划开始于与俄罗斯的合作。在2011年11月,俄罗斯预定前往火星和火卫一的火卫一-土壤号卫星[4]搭载着可以算作中国第一艘火星轨道船的“萤火一号”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基地发射升空,该任务还肩负着来自美国行星协会和保加利亚的实验任务[5]。然而,火卫一-土壤号的主推进装置未能成功将探测器推离地球停泊轨道。因此在2012年1月,连接在一起的各国卫星和实验装置最终坠入大气层。此后,中国开启了一项独立自主的火星探测项目并在2016年年初得到国家批准立项。本次“天问一号”的成功发射即是这个项目的成果。

这个全新的中国火星探测器包含一艘轨道船和一个连接了巡视器的着陆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抓总。该探测器的着陆器部分应用了降落伞、制动火箭和气囊三种装置以实现在火星表面着陆。一旦成功着陆,着陆器便会释放巡视器。该巡视器将通过太阳能板获取能量,并计划通过雷达探索火星表面、对火星土壤进行化学分析以及搜索生物分子和生物信号。

本次探测任务目的可能包括寻找火星上生命存在的证据、绘制火星表面地图、探测火星土壤成分、水冰分布、环境(特别是火星大气电离层[2])。在该任务的准备阶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进行了数次火星着陆模拟实验。

本次火星探测任务展示了中国在航天领域先进的技术水平,这为中国在2030年代计划进行的火星样本取回任务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中国也计划在“天问一号”探测任务中采集火星岩石土壤样本并在后续样本返回任务中带回地球。

作者:Meghan Bartels

FY:Astronomical volunteer team

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于三十日以内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还请取得授权,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

#科学#NASA#地球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