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太阳蓄水证消渴 太阳蓄水证的临床表现是A.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B.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

2020-07-26知识18

什么是太阳病? 病名。六经病之一。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多由外感风寒所致。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一、临床表现《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二、病理机制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中风、伤寒、温病,均屑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2.太阳腑证:分为二型(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伤寒论考点重点疏理:[15]太阳蓄水证,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太阳蓄水证的临床表现是A.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B.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 正确答案:E《伤寒论》之口渴如何分析? 1太阳病的口渴太阳病为外感热病之初级阶段,外邪袭人,太阳首当其冲,故外感病多起于太阳。由于太阳感邪轻浅,若及时正确治疗会很快痊愈;若失治误治则会出现各种变证,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在很多情况下都会有口渴这一症状。1.1温邪伤津之口渴太阳病,若感受寒邪,其人又是虚寒体质,一般不会出现口渴,若感受温邪,则易出现口渴,因温为阳热之邪,最易伤人阴液而口渴,如《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此条之渴就是由于感受温热之邪,邪正相争,热邪损伤津液,津液不足,欲饮水自救而出现口渴,其治法当参照后世温病学的治法以辛凉解表益阴为主。1.2外寒内饮之口渴患者素有里饮之患,再感受外邪也会出现口渴。如《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或渴…”,此条之渴是或然证,是外寒内饮格局形成后,对津液输布影响明显时会出现。此时的口渴并不是津液损伤,而是水饮内停、气化不行、津液不生所致。治当温里化饮,辛温解表,温里解表并用,方用小青龙汤。外邪解,内饮去,气化正常,津液上承则渴自愈。1.3津敷不周之口渴在《伤寒论》中也有原先不渴,服汤药治疗后出现口渴情况,如《伤寒论》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渴而微喘,发热不渴,服。可见消渴的证候是() A.太阳蓄水证 B.阳明胃热弥漫证 C.太阳表证 D.太阳蓄血 参考答案:A,B,E膀胱神经损伤 可以考虑去看看中医。中医的治疗方法在于“辨证施治”,就是针对一个人的身体特征和病情进行治疗,也就是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变个说法就是这个方子只适合你个人的病情。

#温病#太阳#恶寒#中风#健康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