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岩
炎炎盛夏,清热健脾的鸭肉成为最为流行的美食之一。
中医认为,鸭子喜爱吃水中的生物,因此鸭肉性微凉,可滋阴益血、清热健脾,是夏季食物中平补的佳品。
夏秋之交,天气燥热,人很容易上火,吃鸭肉可去燥降火。
清代医学家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一书中记载:“鸭肉甘凉,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鸭肉“主大补虚劳,最消毒热,利小便,除水肿,消胀满,利脏腑,退疮肿,定惊痫……”盛夏是最适宜吃鸭肉的季节。
地处湿热地区的南方人更喜欢以鸭肉进行食补,讲究“处暑吃鸭”,总结出“嫩鸭湿毒,老鸭滋阴”、“夏吃公鸭,秋吃母鸭”等美食理论。
苏、赣、闽、湘、徽等省有一道鸭肉美食——“板鸭”,肉质细嫩紧致,香味浓郁,比较出名的有南京板鸭、建瓯板鸭、南安板鸭等。
有六朝古都美誉的南京旧称“金陵”,因此,南京板鸭又被誉为“金陵板鸭”、“六朝风味”。
江南人吃鸭子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吴地记》记载:“吴王筑城,城以养鸭,周数百里。”
养鸭子成为吴地庶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用以满足贵族阶层的消费。
古代的贵族不吃猪肉、狗肉,而南方又缺乏牛、羊等肉类食材,因此,南方贵族阶层的鸭肉消费量很大。
陈霸先
南北朝时期,南梁和北齐之间发生战争,南梁权臣陈霸先(南陈武帝)为了鼓舞士气,把贵族食物鸭肉赏赐给普通的士兵当军粮,一时间士气大振。
《齐春秋》记载:梁敬帝绍泰元年(公元555年)十一月,北齐军进攻南梁,陈霸先奉命率军抵御,两军在幕府山一带交战。
战争处于胶着状态,陈霸先的儿子陈蒨[qiàn](陈文帝)为前线将士“送米三千石,鸭千头。”
梁军为之振奋,陈霸先命人“炊米煮鸭”,美食煮熟了,梁军将士“人人裹饭,媲以鸭肉,帝命众军蓐食”,士兵每人领一份白米饭,一份酥烂的鸭肉,陈霸先命令将士席地而食,众将士大快朵颐。
将士们吃下王公贵族才可享用的鸭肉美食,顿时士气大振,“攻之,齐军大溃。”
再次冲锋的时候,南梁将士战斗力陡增,一举击溃北齐军,取得了胜利。
十二月,陈霸先攻打北齐军的石头城,北齐军退守浦口(今属江苏南京北),陈霸先派大将侯安都率水军乘胜追击,北齐军大败而逃。
北齐军派遣大将柳达摩请和,陈霸先与北齐签订了和约。
南梁军(南齐军的前身)大获全胜,金陵鸭肉自此声名大振。
《玄武湖志》记载:“板鸭始于六朝,当时两军对垒,作战激烈,无暇顾及饭食,便炊米煮鸭,用荷叶裹之,以为军粮,称荷叶裹鸭。”这就是关于南京板鸭的最早记载。
清朝时期,南京板鸭(亦称南京盐水鸭)成为进献朝廷的贡品,号称“贡鸭”,官员多以板鸭做为珍贵礼物,相互赠送,故又称“官礼板鸭”。
鸭肉的烹制方法除了板鸭,还有烤鸭、水晶鸭、琵琶鸭、酱鸭等多种方法,但都不如“盐渍日久”的板鸭好吃。
《金陵物产风土志》记载:“(众多烹制鸭肉的方法)皆不及盐水鸭之为上品也,淡而旨,肥而不浓。至东则呼为板鸭,远方人喜购之,以为馈献。”
《白门食谱》记载:“金陵八月时期,盐水鸭最著名,人人以为肉内有桂花香也。”南京板鸭因此又多了一种美誉——“桂花鸭”。
美味的南京板鸭肥而不腻,口感清爽,具有咸、鲜、香、酥、嫩等特点,无论是佐饭还是下酒,均堪称绝佳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