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古代为什么要和亲?强汉盛唐也不例外

2020-07-26新闻10

和亲,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封建王朝标志。它自汉高祖白登之围(公元前200)至汉宣帝时(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主动请求迎娶王昭君,这个长达167年的血泪和亲路,有着12位皇室公主郡主参与到政治联姻中,她们为一个朝代的生死存亡奉献出自己的一生。

华夏文明如此富庶强盛,为什么要低三下四地将自家姑娘愿嫁给荒芜的匈奴草原。历史不是今天想得那样,2000多年前的汉朝虽有“强汉”的盛誉,但匈奴的实力曾经一度超越过大汉。

01和亲源自白登之围

汉朝建立之初,刘邦的江山还没坐稳。来自漠北一直匈奴游牧民族势力,它在首领冒顿单于的带领下,经常对大汉朝的边境进行骚扰。刘邦刚刚坐上皇帝,韩信、英布这些人相继起兵叛变,汉朝的朝政已经够让自己头疼。由于早些年沛县的老哥们相继被刘邦除掉,屯兵戍边的韩王信诚惶诚恐,与匈奴的作战中失利,韩王信生怕刘邦怪罪自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带领属下投靠冒顿单于。

刘邦只好带着樊哙、陈平这些人御驾亲征,讨伐冒顿单于和韩王信。刘邦手下这帮人马虽然都是久经沙场的军事奇才,先是灭掉强秦,再平掉项羽,可都是中原地区的步兵混战,没有与游牧民族的骑兵交手。

没想到,冒顿单于绝非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放羊娃,他设计将刘邦围困白登。刘邦一仗下来才意识到骑兵的战斗力,只好以押运粮草的战车列阵。十几天过去后,刘邦一票人马缺吃少喝,又突围不得。此时,陈平献计说可以向冒顿单于的阏氏进献财宝,让她帮忙说清,最终刘邦才得以安全的返回长安,挑选一名宗女嫁给冒顿,汉匈和亲从此拉开帷幕。

公元前200年,高祖宗女嫁给冒顿单于公元前192年,汉惠帝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公元前174年,汉文帝宗女嫁匈奴老上单于;公元前162年,汉文帝宗女嫁匈奴老上单于;公元前160年,汉文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公元前156年,汉景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公元前152年,汉景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宗女细君公主嫁乌孙昆莫(国王)猎骄靡;公元前103年,汉武帝宗女解忧公主嫁乌孙王岑陬、翁归靡;公元前33年,宫女王昭君嫁匈奴呼韩邪单于。

02盛唐和亲是高度发达开放的象征

唐朝的和亲政策与汉朝后期的和亲十分相像,因为中原文明已经远远地超过游牧边陲政权。和亲更像是炫耀实力的象征,唐朝的和亲政策绝不丢人,它有着不同于汉初的优越性。

1.思想开放的推动。因为唐朝思想开放多元、包罗万象,它能够同时包容不同的民族文化,促进汉番的文化和文明交流。这一点与明朝完全不同,大明王朝不要说和亲,一经发现有外族立刻会被处死。唐朝的社会,上至帝王贵胄,下至平民百姓都很赞同和番政策。

2.文化交流的需要。唐朝是中华民族封建时代的全盛时期,四方臣服,他们仰慕长安的富庶和繁华,倾心中原先进的文化。纷纷要求迎娶汉族姑娘,与长安结成儿女亲家。白居易曾写文章赞美咸安公主说“及礼从出降,义重和亲,承渥泽认三朝,播芳猷于九姓,远修好信,既申洽比之姻,殊俗保和,实赖肃雍之德”。从描述中看出咸安公主出嫁的场面十分有范,带去的衣物、随从,还有大量的财产辎重。比如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时,将中原的粮种、蚕桑、酿造、典籍和茶药。这些中原汉地的先进技术给边陲地区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03为什么一定要和亲?

和亲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稳定边陲,赢得和平发展的时间,最大限度地降低发展的成本。依靠武力虽然也能够取得和平稳定,可是中原汉人的战争成本实在太高。根据史料记载,中原战争中,所需要的粮草供给与运输成本大约是1比19。

比如,当年汉武帝数次对匈奴采取大规模用兵,名义上赢得强汉的威名,最终也导致国库空虚的窘境。轮台戍边的将士每消耗一斤粮食,需要19斤粮食得运输成本,大量的国库和粮草全都扔在粮道上。

游牧民族用兵则完全不同,不需要任何粮草供给,他们的采取的方式是“打草谷”,以战养战的方式,一边打一边抢,渴了喝马奶,饿了吃牛肉干。每个骑兵配备3匹战马,马累了则轮流乘骑。

汉唐的帝王已经算明白这笔账,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游牧民族之所以要骚扰自己的边境,无非是他们太穷了,想从中原王朝抢点生活物资。与其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如采取和亲的措施,牺牲一个公主,再赠送一些钱财辎重,收买他们。这样一来,游牧民族得到自己想要的物资,他们自己也不愿意再打仗,久而久之和亲变成一种收买怀柔。

读史君以为:和亲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更像是封建时代帝王将相的智慧所在。他们依靠最低的成本,换来中原王朝最大的发展成果。当然,那些参与和亲的公主应该值得后世铭记,她们背负着家国使命,含辛茹苦、远嫁边塞,为同宗同胞摸摸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楚汉#君王皇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