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刀下留人"!为何刽子手听到之后会收刀?原来是朝廷的命令

2020-07-26新闻14

如果选出古代最难以让现代人接受的东西,很多朋友会选择"刑罚"。历朝历代的君王,为了惩治大奸大恶之人,都会制定各种骇人听闻的酷刑。要说最为常见的刑罚,便是"斩首示众"。在行刑官的"斩"令落下后,刽子手刀起刀落,罪犯一命呜呼。

但经常看古装剧的朋友,会发现每次刽子手起刀时,都会有主人公大喊一声"刀下留人"。奇怪的是,刽子手竟然会乖乖地放下刀。

《少年包青天》中王朝马汉即将被斩首,包拯大喊一声"刀下留人",二人便被带到公堂再次公开审理,最终洗脱了罪名,被无罪释放。为何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之后,会放下"屠刀",暂时留犯人一命呢?难道不会受到行刑官的惩罚?

有人会说这是影视剧的虚假杜撰,只是为了剧情需要。然而古代的确有这样的规定:如果有人喊出"刀下留人",刽子手便要收刀,犯人会受到再次审理。

这条律例起源于宋朝,"凡死囚临刑叫冤者,再勘问陈奏",只要在临行前喊冤的犯人,必须要再次收监审理,不得随意斩首。对于朝廷的命令,刽子手自然不敢抗命。或许在他们看来,自己常年处刑,刀下留人也算是"积攒阴德"。

为何朝廷会设置这样的规定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防止冤假错案。

古代没有指纹、DNA等精密仪器,破案有各种局限性,有时可能会因为某个错误的推理而造成冤假错案。尤其是善于栽赃陷害,制造伪证的"真凶",倘若官府破案时被误导,真正的凶手便会逍遥法外。

"替罪羊"被斩首,消息传来之后,朝廷的公信力和权威也是受到质疑,不利于对百姓的管理。于是朝廷便设立了这一规定,斩首之前喊冤的刑犯,都要二次审理,这也是较为严谨的做法。既给了伸冤人辩诉的机会,也可以让犯人斩首或是释放的理由更加充分。

如果朝廷阻止喊冤之人,毅然决然地将其处死,非但会招来百姓的怒骂,犯罪率也有可能会相对提升。

第二个原因:给犯人辩诉的机会。

含冤受刑的犯人,官府或是他人喊出"刀下留人"时,暂时收监。犯人可以在公堂上冷静地陈述自己的案件,或是被冤枉的情节。官府也可以仔细排查,避免误判。《大宋提刑官》中,宋慈的父亲便是因为断案的疏忽,误杀了好人,最终含着愧疚自尽。

当然,喊冤人也可以在刑场,像影视剧中的包拯那样,对着行刑官和百姓辩诉。如果证据充分,证明犯人被冤枉,也会当场无罪释放。即便犯人故意喊冤,面对铁证如山,也会放弃抵抗,认罪伏法。

宋朝之所以被很多人称为"开放盛世",倒也是不无道理。不仅开创了各种律例的先河,也赋予了百姓各种权利。即便他们有罪,也会予以充分的辩诉机会;倘若犯人被冤枉,也能够为其洗刷冤屈。可谓是"严酷律法中的清流"。

#包拯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