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孔子论述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非礼勿言非平

2021-04-07知识4

“曾三颜四,禹寸陶分”有什么典故 “曾三颜四,禹寸陶分”所表达出来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63353738的是恪守仁礼,敬畏光阴的人生哲思,不失为做人做事之格言。“曾三”,指的是曾子和他的“吾日三省吾身”。曾子,名参,春秋战国之交鲁国人,为夏禹的后代。曾子是孔子早期的弟子,其上承孔子之道,下开思孟学派。曾子参与了《论语》的编写,并著有《大学》、《孝经》等书,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及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了中国文化两千多年,被后世尊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复圣颜回、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论语·学而》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替人家谋划的事有没有做到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诚心诚意呢?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有没有做到时时温习巩固呢?“颜四”,指的是颜回和他的“问仁四勿”。颜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颜回十四岁拜师孔子,为孔子最得意门生,其甘于贫困而乐于好学的品质深受孔子之赞誉。颜回一生没有任官,大多追随孔子奔走六国,也没留下传世之作,他的。

《论语》中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到底怎么解释?(不要光说字面意思,最好能深入解释一下。谢! 1.兴于诗孔子之时,诗在知识阶层一次次的引诗、歌诗、赋诗中,不断地重塑着自己的权威和经典地位。诗作为礼乐文化中的举足轻重者,乃是“贵族交往活动显示修养、身份和传达信息的精致委婉的文化形式”[xv]。也可以说,诗在当时已经成了礼仪文化共同体内的一种言说方式和生存方式,小至人与人之间的赋诗应对,大至国与国之间的外交辞令,都离不开对《诗》的非现成化的随机运用。“赋诗言志”、“诗以合意”[xvi],“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xvii],表明了当时“六经注我”的用诗风气。这种风气使得用诗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和诗的本意有相当大的出入。这就要求,一方面,交往活动的参与者必须学诗,不学诗则无以开口,孔子讲“不学诗,无以言”[xviii]就是对此而言;另一方面,学《诗》也不能止于学而知之,而是要学而能化、学而能用。于是,这种学既表现在“对《诗经》数百篇的诗句极为熟悉,不仅可以自己信口拈出,而且能迅速了解对方所赋诗句的出处和含义”,又表现为“对‘断章取义’的称引艺术有高度的把握,能够根据各种复杂的情境用赋诗来应对变化和表达意愿”。[xix]《论语》中共有两处孔子结合具体篇章与弟子讨论《诗经》的记载,我们且来看看这两场对话:子贡曰:。

如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指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回复到周礼上,孔子希望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使人们自觉遵守礼上的规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