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和珅赵松雪 关于清朝刘庸的资料

2021-04-07知识5

关于清朝刘庸的资料 1.清代书画家政治家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234306536、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诸城县逄戈庄(今属高密市)人。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的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这些作品总体上都表现了墨色浓厚,笔势浓肥,线条轻重粗细变化随心所欲的笔画特征。他的书法经历了三个阶段:早年学习董其昌,字体秀媚妍润;中年,学习颜真卿、苏轼各家,笔力雄健,丰泽厚实;晚年则锋芒内敛,造诣达到了高峰。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中进士,一年后散馆,授编修,进入仕途,再迁侍讲。乾隆二十年(1755)十月,其父刘统勋(时任陕甘总督)因办理军务失宜下狱,刘墉受株连而遭逮治,旋得宽释,降为编修。次年六月,充广西乡试正考官。十月,提为安徽学政。任职期间,针对当时贡监生员管理的混乱状况,上疏“请州县约束贡监,责令察优劣”,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部议准行”。乾隆二十四年(1759)十月,调任江苏学政。在任期间,他又上疏:“生监中滋事妄为者,府州县官多所瞻顾,不加创艾。(行政官员)既畏刁民,又畏生监,兼畏胥役,。

青田石与篆刻艺术是什么? 青田石早在1700多年前就被制作为墓葬用的小石猪等实用品。宋代,青田石被大量用作印材。“古人于图画、书籍皆有印记某人图书。今人遂以其印呼为《图书》”(明?陆文量)。故民间至今仍称青田石为图书岩。元明时期,经文人赵孟頫、王冕、文彭、何震等的试用、倡导、推广,引发了中国篆刻史上的一场伟大变革,使印章从实用艺术变为观赏艺术,开创了文人篆刻艺术的石章新时代。雕师轶事:赵孟頫赵孟頫是元代书画大家,在中国印史上功绩巨大。他创造了“元朱文”,开创边款,摹辑我国早期印谱—《印史》,倡导“汉魏而下典型质朴”的印风。同时还开创了文人用石治印的先河。元末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赵魏公私刻‘水晶宫道人’。明代徐上达《印法参同》曰:“赵松雪,篆玉箸,刻朱文,颇流动有神气。清代高积厚亦谓:“迨赵吴兴工书而精于刻,力追汉人。赵孟頫在大德十年给王利用的信中提到:“名印当刻去奉进。可见赵孟頫是能自篆自刻的印学家,而他所用的印材正是青田灯光冻。经考证,宋太祖八世孙赵希怿寓居青田,希怿之孙赵孟奎、赵孟牛、赵孟至、赵孟圻皆进士,与孟頫同宗同辈,应有交往,使赵孟頫有了解、获取青田石的机遇,并使他可能成为最早使用青田石刻印。

刘墉的人物评价 《清史稿》:“墉工书,有名于时。《湖南通志》:“(刘墉)政简刑清,吏民畏服。尝劝捐州县社仓谷凡十二万石,民以为便”。《诸城县志》:“(刘墉)砥砺风节,正身率属,自为学政知府时,即谢绝馈贿,一介不取,遇事敢为,无所顾忌,所至官吏望风畏之。张维屏:“刘文清书,初从赵松雪入,中年后乃自成一家,貌丰骨劲,味厚深藏,不受古人宠拢,超然独出。袁枚:“初闻(刘墉)领丹阳,官吏齐短脰。光风吹一年,欢风极老幼。先声将人夺,苦志将人救。抗上耸强肩,覆下纡缓袖。萧一山:“以刘石庵墉、王惺园杰之纯谨,洪亮吉则讥为当场鲍老指刘,刚愎自用指王,余可知矣。嘉庆初年,刘以名相之子,继正揆席,王以先朝殊眷,恩宠有加,足与二人鼎立者,朱珪而已。纪连海:“历史上的刘墉不是状元,也不驼背。他的官位确实数经起落,不过他并没有跟和珅斗一辈子。相反,历史上的刘墉虽然也是个清官,但在那个复杂的历史背景下,他也做了一些随波逐流的事。

#和珅赵高#和珅赵松雪#和珅赵四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