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唢呐的发源地在哪儿? 克孜尔石窟 天宫伎乐

2020-07-26知识4

从“伎乐飞天”中能看出龟兹古国的什么艺术特点? (一)崇高与优雅在敦煌艺术中,最能体现优雅美学风格的是伎乐飞天、反弹琵琶、菩萨。如果说“伎乐飞天”汲取了多元文化特点而成为华夏艺术的乐舞精神在敦煌的典型体现,那么“反弹琵琶”乐舞形象在敦煌石窟中的出现则提供了遥相呼应的艺术美神,她们共处一窟,传达出天上人间的整体共鸣,从而表现了“天籁”与“人籁”的互通效应。在“反弹琵琶”因其优雅动人的音乐舞蹈艺术所唤起的视觉美感外,还与画面的主体—人体美紧密相关。如果说,“伎乐飞天”是糅女性身体的阴柔之美与男性躯体的阳刚之气合二为一的话,那么,到了中唐则以“反弹琵琶”的舞姿集中表现了女性之美的艳影:如果说“伎乐飞天”因带有西域的野性之美而保留有几躯裸体飞天而露出了赤足和丰乳肥臀,从而张扬出一股清新野逸之风的话,那么,中唐时期塑造出来的大量优美人体则是人类理性之美的集中表达。总之,有性而无性的发展演变无疑本真的传达出对生命的礼赞,从天上到人间的转移则是人性贯通佛性的依据。(二)对称与和谐敦煌壁画艺术以其形式上的和谐、色彩上的搭配、音韵感的调动、构图上的圆满和布局上的巧构等,使不同艺术类型彼此融合,并相互补充,在整体效果上形成了一种气象万千、形式完美的和谐场景,信仰与审美、。唢呐的来历?公元3世纪,唢呐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西晋时期,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金、元时期,传到中国中原地区。。敦煌俗乐中舞蹈形象包括什么供养伎乐出行舞伎飞天礼佛舞伎 敦煌舞作为2113一种崭新的舞蹈样式,诞生于52611979年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它使得敦煌壁4102画中的舞蹈活灵活1653现地走向观众,为世界所瞩目。敦煌舞具有浓厚的丝路文化特色。内容以莫高窟壁画素材为原型,再现了丝绸之路各民族的舞姿、服饰与音乐。其直接来源是敦煌莫高窟壁画上的大量古代舞蹈姿态,它是当代舞蹈艺术家们根据对古代敦煌壁画舞姿的研究和受敦煌乐舞壁画的灵感启发,“复活”和创作出来的一个新舞种。扩展资料:敦煌舞谱主要由曲名、序词和表示舞蹈动作、节奏以及舞蹈与歌唱关联的字组 3部分组成。舞谱中的曲名有〔南乡子〕、〔凤归云〕、〔遐方远〕、〔双燕子〕、〔浣溪沙〕、〔蓦山溪〕等,大都是当时流行的曲词名称。序词主要说明该曲舞的节拍、节奏、段落、起止转换等。字组则由令、送、舞、据、奇、摇、头、约、拽、请、与、等字组合而成,每曲 2段、4段、8段不等。以 4段居多,每段12字、14字、16字、22字不等,表示的节拍也不相同。由于国内外研究者对令、送、据、等字的含义以及节拍的计算至今未能有一致的解释,因此对敦煌舞谱的研究还处在初探索的阶段。参考资料来源:-敦煌舞谱参考资料来源:-敦煌舞姿唢呐的发源地在哪儿?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中国中原地区。曾译作“锁呐”、“销呐”、“苏尔奈”、“锁奈”、“唆哪”等名。关于唢呐的起源,一说,三世纪新疆拜城柯尔克兹石窟(约265-420)的壁画上已有演奏唢呐的乐伎的形象。另一说,金元时期传入中原,也称“唢叭”、“号笛”。明清时期广泛流传于民间,多用于婚丧喜事的吹打乐队中,也用作民间歌舞和戏曲的伴奏乐器。唢呐史料始见于明代。明·王圻《三才图会》:“锁奈,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清代唢呐在宫廷被列入回部乐,也用于大驾卤簿。因两端都用铜制,又称“金口角”。后衍生出大唢呐、中唢呐和小唢呐等形制。克孜尔第38窟为何有“乐队窟\ 克孜尔第38窟的主室画大幅说法图,表现了释迦教化说法的种种场面。它的两侧壁画的上方顶端都有一列半身伎乐菩萨,每列六组,每组两身。每 两身伎乐菩萨位于一圆拱形龛内,。克孜尔石窟群壁画中的佛像是怎样刻画的? 一壁之中的佛像,多分成3组或5组,各成单元。每单元内容大体相同:佛居中,左右听法诸菩萨、比丘、婆罗门、伎乐。由于《说法图》的佛座两侧,常有女子交脚而坐,双掌相合作听法状,姿态十分优美,故名为闻法菩萨。《说法图》中的舞蹈菩萨,仅着臂环或脚镯一类的饰品,此外便是用以助舞的绸带了。其娇美的舞姿栩栩如生。佛经中把天国描述成为一方净土,这是一个幻想的奇丽世界,这个世界鸟语花香,歌舞升平,充满了博爱、幸福。所以在龟兹石窟中,不论是说法图、因缘故事,还是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和其他内容的画面中,常有乐舞菩萨、飞天、天宫伎乐或是单一或是成双成对地出现。如克孜尔第八窟中的《舞师女作比丘尼》,画面表现舞师女在佛面前歌舞,仅有披帛饰身,显示出婀娜的身姿。她左手托起,右手弯肘呈下推状,双脚交叉,出胯扭腰,非常诱人。这幅画与被誉为“舞神”的第101窟裸女相对照,画中裸女的形态舞姿几乎无异,其中,不同的是前者头部微侧,目视右方,如同动作协调、舞姿优美的双人舞。在第175窟《五趣轮回图》中,画的是一舞女舞姿优美,动作强烈,较高跨度的跳跃,从画面上看其跳跃向右方,但头部却回转,顾盼左面交足而坐、怀抱箜篌、双手作节拍状与。唢呐是从哪个国家流传到中国的?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我国中原地区。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怎样的历史背景?从公元220年曹丕以魏代汉,至公元589年隋朝杨坚统一南北,这段时期史称 魏晋南北朝。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也?克孜尔石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新疆的石窟(又名千佛洞)计有12处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克孜尔石窟。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木札特河谷北岸悬崖上,有236个石窟,这是古龟兹国的一处石窟寺群,也是天山南麓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开凿于公元3世纪,唐代废弃。时间比敦煌石窟要早,因西域佛教的流传较中原为先。窟形体制主要是毗诃罗式(即僧房群式)和支提式(即中心塔柱式)。现只有75个洞窟窟形完整。彩塑大部分在伊斯兰教进入南疆取代佛教的岁月中遭破坏,后又被外国人盗窃,现已看不到完整的塑像。壁画尚保存下来1万平方米左右。题材繁多,情节离奇,主要是佛本生故事画,仅第17窟就有38种之多,被誉为故事画之冠。第38窟所画伎乐图,有20个乐师,各奏一件胡地乐器,如琵琶、箜篌、横笛、筚篥等。龟兹的舞蹈少女体态轻盈,姿态优美。第175窟还有耕地图、制陶图。石窟后壁有不少古龟兹文题记,对研究新疆的历史文化很有价值。克孜尔石窟壁画以西域的凹凸画法驰名中外,线条刚劲有力,严谨生动,又能与立体烘染的技巧相协调。衣纹有薄衣贴体、衣服紧窄、衣纹稠叠、曹衣出水等式样,头面手足等肌体部分,则着意染出凹凸分明的立体感。对人物的结构、动态与神情的把握都很娴熟。这些壁画还善于将。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