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共享单车“铺”了一大片,停车、取车都很难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王军 摄(下同)
共享单车无序扎堆停放、任性占道,经常造成其他非机动车停放难、取车难、通行难。骑完“最后一公里”,人走车留,市民在享受共享单车灵活出行的同时,也催生不少乱象。夏令热线期间,不少市民反映单车违停、乱放、占道问题。停放是否有序?划线是否合理?乱象如何管理?本报记者展开走访调查。
轨交站旁:“单车海洋”划线缺失
“上下班高峰坐地铁,走路都要见缝插针,绕着扎推占道的单车走,S型、U型、W型,很有画面感。”宝山区庙行地区人口密度大,赵先生从共和新苑小区后门走向1号线通河新村站三号口,每天在“单车海洋”里费力穿行。
“有人停,没人管。地铁站旁边的共享单车停放太乱了,骑过来也没地方停,停好了又无路可走。”市民张女士反映9号线泗泾站单车乱停占道。戎先生则反映3号线铁力路站近克东路也有大量单车停放,导致人车争道,险象环生。
记者驱车来到上述站点查看。1号线通河新村站附近人口密集,居民楼鳞次栉比,车站周围环境优美。刚走进站点区域,一大片单车便映入眼帘,远远地就能看到站点扶梯,却找不到通往扶梯的路。走出车站,选定一辆单车,想要“突破重围”推出站也困难。稍不留神,就会带倒好几辆车。令人惊讶的是,现场没有停放非机动车的划线区域,也无人管理。
在9号线泗泾站旁的横港路上,人行道已被两排自行车停满,丝毫不给行人留余地,停车难,取车难,通行也难。
3号线铁力路站富锦路克东路方向,2米宽的人行道成了非机动车停车场,共享单车挤上了非机动车道,没有停放划线,也无管理人员。附近的自行车棚被铁将军把门,当作仓库,塞满了废弃单车。出入轨交站的市民不时将单车从人行道推到非机动车道上,与穿行的助动车擦肩而过。“不是不愿意停好,是真的没地方停。”戎先生建议恢复启用自行车棚,方便换乘市民。
人行道上:“三色暗战”人车争道
“人行道本来就窄,但最近共享单车明显增多,夜里投放,早上就占据了整根人行道,居民区老人和孩子多,给通行造成不便和隐患。”市民张先生反映,延长西路的单车量最近明显增加。记者从相关单车企业处证实:今年以来,因为新的品牌加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家企业明显增加投放量,“三色”单车开始“暗战”(黄色“美团单车”、蓝色“哈罗单车”、青色“青桔单车”)。
图说:“三色”单车“暗战”
“这里是莘庄商务区,单车使用频率很高,骑到地铁口很方便,但占道也是家常便饭,尤其是大虹桥国际商务中心周边比较明显。”记者根据赵先生反映的情况,在闵行区顾戴路东闸路路口发现,非机动车停放不仅占了盲道,还堵了人行横道斑马线入口。在秀波路西侧,仅2米宽的人行道被大量非机动车“塞满”,最窄处不足30厘米,考验行人功夫,公交车站的乘客只能到非机动车道上下车。
“在横滨路宝山路附近,本就不宽的人行道上划出了非机动车停车位,导致人行道不足40厘米。”虹口区市民朱先生来电反映,附近老人多,拄拐、坐轮椅的不在少数,人行道的拥挤加大了他们出行难度和安全隐患。记者在现场发现,附近上班族多,共享单车是许多人“最后一公里”的首要选择。上班时,居民区附近的单车几乎全被骑到了轨交站附近,企业根据流量监测增调新的车辆;到了下班时间,上班族从轨交站骑回小区时,往往更难停车。
日常管理:“社区规划”有待加强
记者致电相关辖区的街道居委和轨交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解释,在街道所属区域,非机动车停放管理涉及网格中心、城管队伍和共享单车企业三个主体。在有停放划线的区域就应有管理,但不排除市郊新建轨交站占地面积大,存在划线“盲区”。市民图省事,把车集中停放到轨交站口,造成扎堆、占道。1号线延长路、彭浦新村等站,同样是人口密集区,但地铁口由街道设置的非机动车停放就颇为整齐,不仅有明确划线,还有专人管理。
轨交站及周围空间具有公共属性,应合理统筹规划非机动车停放管理,为“最后一公里”骑行提供保障。这方面的国际案例也屡见不鲜,“自行车王国”荷兰在规划设计轨交站时,就将“单车接驳”纳入统筹考虑,不仅提供单车停放,更重视日常管理。
图说:共享单车乱停放,让行人如何过斑马线?
而对街道社区存在的非机动车乱停放和占道等问题,专家建议除了惩罚措施,合理规划停放区域更重要。精准管理,取得“便捷停放”和“人车争道”的社会最大公约数,主要依赖社区基层多方协同治理,形成有效的“社区规划”。
在天钥桥路汇联商厦对面,短短百米的非机动车停放划线内一直“忙忙碌碌”,但停放井然有序。“每天要协调单车企业十几次。” 来自街道的路面管理人员说。记者观察了2个小时,商务楼宇、百货公司人员推着共享单车进进出出,一旦停满,就有相应的单车企业前来清运,“多方共治、动态管理”是停放秩序井然的主要原因。
【记者手记】
近年来,为引导市民规范停车,部分共享单车企业从简单收取“违停费”到积极试行新技术定点还车:通过电子围栏、蓝牙道钉技术,单车只有停入指定区域,才能落锁终止计费。作为城市管理中十分复杂的交通出行规划设计,既要践行绿色环保理念,也要对非机动车停放市容管理补短板。兼顾各个细节,协调不同机构,这恰恰是对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的考验和市民文明素质的检验,只有更有效的“社区规划”、更缜密的“动态管理”,才能让市容更美,出行更便捷。
新民晚报记者 王军 志愿者 赵舒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