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如果唐肃宗听取李泌的建议,还会出现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吗?

2020-07-25新闻5

藩镇又叫方镇,即镇守一方,保卫中央的军镇。

为了护卫关中地区,保住大唐世界帝国的位置,从唐睿宗景云元年开始,唐朝便有了在边陲重镇设立节度使的习惯。

而到了天宝年间,唐玄宗在西北,东北,西南,华南共设立了九个节度使,一个经略使,史称“天宝十镇”

开元天宝年间是唐代节度使权力逐渐扩大的时期,十镇的地方兵总和更是比中央军多了五倍不止,如此典型的强枝弱干,居然没有引起唐玄宗的注意。

因为朝廷的不重视,以节度使起兵的安禄山给大唐王朝带来了惨痛的教训。

然而,为了尽快结束安史之乱,享受胜利的成果,唐肃宗与唐代宗并没有反思藩镇带来的祸患,反而不计后果的招降纳叛,使短短的几十年间,大唐藩镇的数量增加了几十处。

那些原本只存在于边陲的方镇,也逐渐从帝国的边疆变成了河北河南等大部分地区,此后的大唐,便开始了风雨漂泊的晚年生活。

藩镇割据和军阀混战一直是晚唐不可磨灭的标志。

然而,如果当初唐肃宗不尽快享受胜利成果,而是采取李泌的建议平定安史之乱,那大唐又会是怎么一番景象呢?

“我姓李,但我的李却不是唐李,乃前朝隋李;吾六世高门望族,七岁与张九龄称友,九岁与太子交,何监是吾师,王宗汜将军是吾友,亦随叶法善师修道近十年,圣人常召我共辩道法真意。”

这是《长安十二时辰》中李泌介绍,如果从一般人的口中说出来,我们可以认为他是自卖自夸,有些吹嘘的内容在里边,但如果从李泌的口里说出来,那就不一样了。

“我姓李,但我的李却不是唐李,乃前朝隋李。”

李是大唐的国姓,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要和大唐的统治者攀上关系,可李泌却要反其道而行,拼命地和他们撇开关系,因为他有这个身份,更有这个底气。

李泌字长源,出身于辽东李氏,祖上乃北周太师李弼,为北周八柱国之一。

按当时的身份来说,李泌的门第很高,但和一般的人不同,李泌从小就天资聪颖,有着非人般的智慧,《三字经》中记载“泌七岁,能赋棋”可见少年的李泌确实和常人不同。李泌七岁能文,幼时便精通黄老之学,根据《新唐书》记载,开元十六年,唐玄宗曾召李泌进宫,让燕国公张说测试其能力。

张说以“方圆动静”为赋而问李泌,李泌答曰“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因为这番话,李泌被张说视为神童,更得到了唐玄宗的赞赏。

根据《新唐书》记载:

那个写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大唐宰相张九龄也特别喜欢李泌,“常引至卧内与之交谈。”同时称李泌为小友。

当时张九龄与大臣严挺之,萧成交好,但严挺之讨厌萧成谄媚的样子,就劝张九龄远离萧成,可张九龄却认为萧成软美可喜。一日,张九龄正想命令下人去召唤萧成,站在一旁的李泌却说“公起布衣,以直道至宰相,而喜软美者呼。”

李泌对张九龄说,您以布衣的身份入仕,又因为正直位至宰相,却喜欢软美的人吗,听了李泌的话,张九龄十分惊讶,在急忙认错的同时,心里更加对李泌赞赏不已。

除了张九龄之外,当时的名臣韦虚心,张庭珪也对李泌十分赏识,可以说,此时的李泌虽然还没有成年,但却早已名扬长安,政治资源一抓一大把。

李泌长大后的大唐早已不是歌舞升平的开元盛世,那个为大唐建立不朽功勋,十分赏识李泌的张九龄也早已去世多年,取而代之的,是李林甫,杨国忠的一批奸逆。

天宝十年,隐居嵩山的李泌向玄宗献上了《复明堂九鼎议》。直到这时,与杨贵妃陷入爱河的玄宗才想起了曾经的那个神童,他把李泌召入朝中讲授《老子》并赐予他待诏翰林的官职和太子待在一起。

可惜,好景不长,做官不久的李泌就因为得罪杨国忠而被送往蕲春郡安置,不久后李泌脱离了朝廷,开始游历名山,潜修道术。

李泌向往道术,如果不是政局发生了变化,李泌很可能再也不会入仕做官。可谁能想到,那个肥胖可掬的胡人安禄山会起兵造反,更没想到是,庞大的帝国会在安禄山的反叛下迅速的沦陷,就连那个长安,那个开元盛世的创造着也会丢下自己的子民不管,逃到了四川。

唐玄宗是逃到四川去的,其美名曰幸蜀。

虽然安禄山的叛军声势浩大,但并不是不能控制,但因为唐玄宗的错误指挥,听信谗言,先有高仙芝和封常清兵败被杀,后有哥舒翰与杨国忠不合,被闭上了绝路,投降了安禄山。

高仙芝封常清被杀,哥舒翰投降,大唐此时的大将还有几个?

唐玄宗和杨国忠谁都没有想到,在哥舒翰投降后,潼关会在第二天落入敌手,而那个多次叫嚣自己要御驾亲征的唐玄宗,更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仓狂出逃,甚至,他在出逃的时候,连宫外的王公大臣,皇亲国戚都没有通知。

皇帝做到这一步也是没谁了,不过也正是这些原因,禁卫军不干了,还没有走到四川,就出现了动乱,先是杨国忠被杀,然后那个倾国倾城的杨玉环也被绞死在了佛堂之上,马嵬坡成了唐玄宗一身的痛,但其影响却远远的大于这些,还没有走到四川,唐玄宗就成了太上皇。

接替唐玄宗位子的是唐肃宗李亨,与唐玄宗幸蜀不同。李亨走到一半的时候就不走了,然后北上到灵武即位,准备平乱,而李泌便是在这个时候再次回到了官场,给唐肃宗带来了平叛方略。

李泌和唐肃宗很小便已经认识,在唐肃宗还是太子的时候,便尊李泌为先生,如今李泌的到来,更是让唐肃宗高兴不已。

唐肃宗询问李泌剿灭叛军的战略,他问李泌收复两京,削平四海,解万民于倒悬,迎玄宗与长安需要多长时间?

李泌答:两年。

肃宗问:为什么?

李泌说:逆贼有所斩获总是全部运回范阳,这就是苟且之贼,苟且之贼岂能拥有中国,根本不足为患。但王者之师不能急功近利,必须稳扎稳打,谋定而后动“务万全,图久安,使无后害”。

因此,李泌拟定战略,让朔方大将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诩,入河东,则史思明、张忠志不敢离开范阳、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离开长安,是以三地禁其四将也。

同时李泌又密令郭子仪开放华阴一角,让叛军能通关中,使他们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奔命数千里,劳损其精兵。而唐军则以逸待劳,剪除其弱卒,待来年开春,便命西北各军与李光强联手直取范阳,叛军失去根据地,必将身死于河南诸将之手。

显然,李泌的提出的是斩草除根,一劳永逸的方案,可肃宗却在同意之后又反悔了。原因很简单,他太想收复长安和洛阳了,根本不想等到两年之后,也不认为范阳有多重要,由此便出现了郭子仪借回纥兵,随广平王李豫等收复两京的一幕。

由于不听李泌的建议,长安和洛阳虽然如愿收复,可安史之乱却又延续了五年,洛阳也再次沦陷,如果不是叛乱集团的内乱,安史之乱还不知道要打到什么时候。

更可怜的是,文章的开头曾经说过,为了尽快的享受胜利成果,唐肃宗与唐代宗并没有反思藩镇带来的祸患,反而不计后果的招降纳叛,使短短的几十年间,藩镇的数量增加了几十处。这几十处藩镇使安史之乱后的李唐王朝绝大多时候都处于战争的局面,无力恢复曾经的大唐盛世。

可如果当初唐肃宗听取李泌的建议,那又会怎么样呢?

要知道,在这诸多藩镇之中,有一半的节度使都来自于安史之乱投降的将领,若是安史余部完全被政府军平定,那大唐就根本不会出现那么多藩镇。

而战胜安史叛军的大唐军队也变成了一只精锐之师,趁着安史之乱的胜利的机会剥夺其他节度使的权利轻而易举。如此,大唐又怎么会出现藩镇割据,军阀乱战的局面。

#隋唐#君王皇帝#安禄山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