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第一个“永”字为啥写得像“楷书”? 打开王羲之的《兰亭序》,我们能够看到的第一个字就是“永”字。实际上这个“永”字写的并不怎么样。当然我不是在故意贬低王羲之的书法成就,而是说,如果拿王羲之自己最佳的书写水平和这个“永”字相比,其实这个永写的相当没有新意。如果我们把王羲之所有的行草书作品做一个统计,会发现王羲之很少把“永”写成《兰亭序》中第一个字那样。比如在王羲之的《二谢书帖》中,“永”大多数被写成这样:在王羲之的《兄灵柩帖》中写成这样:其他的,如王羲之的《采菊帖》、《奄至帖》、《永兴帖》、《日月帖》、《建安帖》中,都与上述写法大同小异。但是唯独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处理这个字的时候显得比较特殊。要说这两种写法的区别,其实也很明显,在《兰亭序》中,左边的“挑笔”和“撇笔”明显离中心位置的“竖钩”很近,而右半部分最后两笔中“短撇”和“捺笔”也相对来说挨得很近,整体观感上来看,《兰亭序》中的“永”字更像楷书的写法。而在王羲之其他行草书作品中,永字书写的更带有行书笔意,更加灵巧,活泼。左右两边偏离“竖钩”比较远。这就产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兰亭序》本身作为行书作品,按理说每一个字的书写都应该是非常灵巧、生动的,但是为什么。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兰亭序》是王羲之的真迹吗?这问题问得简直就是一个中国书法学的高科技。为什么这样说?我们还是从王羲之书法流传和真实性谈起吧。。
《兰亭序》如果不是王羲之写的,会被认为是天下第一行书吗?如果现代人写成这样呢? 没有如果。就像如果颜真卿比王羲之先出现,那“书圣”就是颜真卿了,而《祭侄文稿》就是天下第一行书了。可惜没有如果,不然,苏轼也要抱憾一下:“我的《寒食帖》也不比《兰亭序》差不到哪去,就是出生晚了一些,不然‘书圣’名号就是我的啦!若有如果。如果《兰亭序》是我写的,对不起!天下第一行书,已经名花有主了,写得再美,最多给你—天下第四行书。天下第四行书,已经够看得起我了,是吧!想想,前面一座又一座的书法高峰—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赵孟頫,难道有办法超越?王羲之《兰亭序》视频示范暂停 进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请刷新试试做个好梦吧!或许梦里,“书圣”这个桂冠就戴在头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