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顺世外道 什么是外道?

2020-07-25知识18

顺世外道的极微观点 据成唯识论演秘卷一末载,顺世外道所说之极微可分为三类。即:(一)极精虚,指心与心所;(二)清净,指眼、耳、鼻、舌等诸根;(三)非虚净,指色、声、香、味等之外法。极微之说,非仅为顺世外道所独有,六派哲学中之胜论学派亦有此说,然两者所说互异,顺世外道谓‘极微之外,世间即无余物’,胜论学派则于四大种之极微外,另立‘德’、‘业’等诸谛。又于佛教中之小乘,如说一切有部、经量部等亦有极微之说,然与顺世外道大异其趣者,在于肯定极微之外,另有心、心所等精神作用之存在。什么是外道? 什么是外道外道,其实是相对于内道而言的。佛教对于其他教门而称自教之教法为内道。佛教一般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等三法印为内外二道之分域。其实,外道这个词最初并没有贬义的含义,它的本来意思是异教师、异教徒。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儒教、基督教等等其它教法、哲学思想、哲学思想的流派,称为外道。并且没有任何贬义的意思。把外道、内道的原初意思厘清后,误会也就能够解除。相应地,佛教的经典被称为“内典”,佛教教外之哲学、思想、文化、宗教之经典被称为“外典”。再次强调,内与外最初绝没有褒义或贬义的意思。佛教传到我们这里后,外道一词的涵义逐渐发生了变化,增加了“异见”、“邪说之义”,外道遂成为侮蔑排斥之贬称,意为真理以外之邪法者。但外道一词的原始含义,是异教师、异教徒,可是没有贬义的含义的。我为什么说是佛法传到我们这里,“外道”一次逐渐获得了贬义的含义呢?下面是《摩诃止观卷十上》(大四六·一三二中):“邪人不同又为三:一、佛法外外道,二、附佛法外道,三、学佛法成外道。在此,已经开始把外道称为“邪人”了。“佛法外外道”指佛法以外之教,或其信奉者。“附佛法外道”,指依附于佛法而立错误思想。顺世外道的认识主张 此派以唯物论之立场,主张地、水、火、风等四元素合成吾人身心,人若命终,四大亦随之离散,五官之能力亦还归虚空,故吾人死后一切归无,灵魂亦不存在。因此,此派否认轮回、业,复否认祭祀、供仪、布施之意义。于认识论上主张感觉论,于实践生活上主张快乐论。并反对婆罗门所主张之祭祀万能主义,而倾向于诡辩之思想。除‘吾人身心系由四大和合而成’之主张,此派复认为世间一切之生物、无生物亦皆由四大所构成;四大可分析至‘极微’(即物质之最小单位),而于极微之外,世间即无任何余物。并进而论定:人虽有精神作用,然所谓精神作用亦不过物质之结合所产生之状态而已,故人生之目的乃在于追求快乐。此一见解,于佛教所说‘断、常’二邪见中,属于‘常见外道’。什么叫顺世外道?请有些学识的同修不要私藏所学,或说源流或概念或说具体表现,谢谢(关键词:佛菩萨) 顺世外道,其本意是指【否定圣教,拒绝道德徒满肉体之欲望为目的,唱极端之物质的快乐主义】。即否定有轮回,否定有因果报应,认为人生下来就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为目的,为追求现世的快乐为人生动力。换句话说,只要看看现在一般没有信仰的人,或是党内大部分人士,就知道什么是顺世外道了,O(∩_∩)O~祝吉祥如意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顺世外道和内道佛教对业果和现象的解释有何不同 你这个问题很外行,什么“顺世外道”、“内道佛教”,这是哪来的名词,根本就不是佛教中语汇。简单的给你普及一下吧,佛法是修心之法,如果心外求法就叫外道。这是佛法修行上的东西,你的问题根本不成立。什么是外道? 什么是外道 外道,其实是相对于内道而言的。佛教对于其他教门而称自教之教法为内道。佛教一般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等三法印为内外二道之分域。。顺世外道的流派产生 此类唯物论快乐主义,于古印度吠陀、梵书、奥义书之时代即已萌芽。在当时,崇奉此类主张者,被称为‘迦尔瓦卡(梵ca^rva^ka)之徒’。至于何时始蔚成一大思想流派,则迄今已不可考,仅知约与佛陀同时代或于佛陀之前。或谓梵名 Loka^yata Ca^rva^ka(路伽耶迦尔瓦卡)即其教祖之名。此教派并无经典流传后世,今所知有关此派之思想主张大多散见于佛教或当代其他学派之典籍,如长阿含卷十七沙门果经所载之‘阿夷陀翅舍钦婆罗’、大毗婆沙论卷二○所载之‘不兰迦叶’均为顺世外道之典型。据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载,玄奘西游天竺,寓止摩揭陀国那烂陀寺时,曾有顺世外道前来论难,可知在七世纪时,该教派之思想风潮犹盛行不衰。此外,于法华经卷五安乐行品记载诸外道梵志尼犍子之类时,举出‘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之名,智顗大师之法华文句卷八下加以阐释。盖逆路伽耶陀又称左顺世外道,系顺世外道之分派,意指自顺世外道而陷于左道者。[入楞伽经卷六卢伽耶陀品、大乘广百论释论卷二、卷三、成唯识论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末、慧琳音义卷十五]鸠摩罗王的人物经历 根据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五记载,在玄奘西行求法的过程中,曾经和鸠摩罗王进行过时间不短的接触。在玄奘西行求法的时候,玄奘在当时印度的佛教圣地那烂陀寺修行学习了五年之久。而当时印度势力最大的国王戒日王则对玄奘敬爱有加。当时有个小乘佛教的领导者,名为般若智多,他所著的小乘佛教经典《破大乘义》堪称无懈可击。就在那烂陀寺的主持戒贤法师和众弟子都为和他的辩经焦头烂额之时,玄奘挺身而出。那时,玄奘刚好收了一个精通《破大乘义》的顺世外道为奴。于是,玄奘就要求那个顺世外道为他讲解《破大乘义》。最终,玄奘终于从中找出它的破绽,从而解了那烂陀寺的燃眉之急。因为那个顺世外道协助了玄奘解决那烂陀寺的燃眉之急,所以玄奘决定还给那个顺世外道自由之身。顺世外道离开玄奘之后,就游历到了南印度,见到了当时印度势力仅次于戒日王的第二大国王鸠摩罗王。顺世外道就把玄奘的道义和佛教知识之广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鸠摩罗王。鸠摩罗王因此对这个来自支那(当时古印度称对中国的称谓)的高僧心生敬仰,便派遣使者到那烂陀寺请玄奘到他身边,给他讲经。而此时,玄奘已经离开大唐十多年,归心似箭的玄奘已经打点行装,准备回国。戒贤大师心想,。

#鸠摩罗王#佛教人物#文化#佛教#佛法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