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四法印是什么,四依四不依是什么 一、佛教的四2113法印四法印,5261又作四法本末、四忧檀那,佛教4102四法门为:一切和合事物皆无1653常(诸行无常);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涅盘超越概念(涅盘寂静)。1、诸行无常:是指世间一切事物,皆在刹那间迁流变异,没有一个常住不变;2、诸法无我:是指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没有我的实体;无我亦称非我、非身。所谓‘我’,已是五蕴的和合体,或者不断生灭的名色相续流。佛教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原始佛教在《相应部经典》中着重论述了佛教的无我论,如“无常是苦,是苦者皆无我”,“此形非自作,亦非他作,乃由因缘而生,因缘灭则灭”。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自生,而是种种要素的集合体,不是固定不变的、单一的独立体,而是种种要素刹那刹那依缘而生灭的。3、涅盘寂静:是指涅盘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盘是寂静的。意指不生不灭,身心俱寂之解脱境界;4、一切行苦:是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一切现象法都是苦。二、四依四不依是:1、依法不依人:要以佛的经典为依据,而不要以个人主见为依据。
古代几千石的俸禄是什么概念? “石”是官俸的计量2113单位,在汉代,5261一石约29.95kg。东汉初年,规定凡官吏俸禄,钱4102币与实物各半。至南朝1653梁时,官吏级别实行九品制,俸禄亦依此而推。北齐官吏级别亦行九品制,但俸禄不以粟计,而以帛计。隋代俸禄又以粟计,一年分春、秋两次发给官吏。其级别也更正规,如一品为九百石,自一品至正四品之间各级相差一百石。唐继隋制,然亦有小异:京外官吏俸禄比京官次等;于主要俸禄之外,据官吏品级给予俸食,用于雇佣警卫及庶仆人员,即统称之“俸料钱”。唐中期至清末,俸禄以货币为主。俸料钱在官吏的全部俸禄中所占比重已超过一半之多。同时,因货币在税收结构中成分增加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唐之俸禄制度已由实物完全向货币化发展、转化。开元二十四年(736)唐玄宗正式改革俸禄制度,统一了俸禄的等级与形式。唐代以后,虽然有时仍然将实物乃至土地作为俸禄,但实行的基本是以货币为主要形式的俸禄制度。扩展资料:明朝官员品级俸禄(以万历年间为准)1、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2、从一品:月俸七十二石3、正二品:月俸六十一石4、从二品:月俸四十八石5、正三品:月俸三十五石6、从三品:月俸二十六石7、正四品:月俸二十四石8、从四品:月俸。
佛学(教)中依正二报是什么意思 依正不二门,依指衣报,正指正报。正报是说众生心,依报是说因心而感召的外部世界。就是说此心如果是杂染污秽的,那么你将处于恶时恶世界的秽土;如果此心清净无染,那么就会得到美丽庄严的净土。心与外部环境是相辅相成的一体,不能作分别背离,故说依正不二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