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当年插队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每个中国人都要参加? 不是的。插队就是指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初中到大学的大部分城市青年,在统一安排下到农村去,从事农业劳动。一开始是住在老乡家里,后来成立了青年点,就集体居住在青年点里。到文革后期和文革结束后,逐渐通过招工、当兵、工农兵推荐上大学以及恢复高考后考大学等方式离开了农村,也有些人在农村成家,就留在了当地。参考:1968年12月,毛主席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全国城乡沸腾起来,成千上万的中学生纷纷走上街头游行,欢呼毛主席最高指示发表。许多人热泪盈眶,连夜写出决心书,向毛主席党中央宣誓。还有许多人表示,越是艰苦越向前,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因此主动要求到革命圣地瑞金、延安、井冈山和边疆地区插队蔚然成风。全国行动最快的下乡队伍为上海某中学一群初中生,他们连夜收拾行装,十二小时之内就离开学校和家乡前往苏北农村插队。因为时间仓促校方来不及联系汽车,他们是自己背着行李,迈开双脚走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报载,“文革”以来全国首支下乡插队的。
插队的历史名词 文革前从1955年起,中国学习苏联解决城市冗员的方式,开始组织城市青年建设农村、边疆的“上山下乡运动”。最初只有少数典型如邢燕子、侯隽等属于插队模式,基本上以农场(含兵团)模式为主。文革前三年出现了较多人数的集体插队,但数量规模上仍然没有成为上山下乡运动的主要模式。1966年文革爆发,中国的社会陷入停顿,大学停止招生,工厂开工不足,就业机会大幅降低。与此同时,1966届和1967届的中学生不能按时毕业离校,社会上闲置无业的年轻人逐年增加。到1968年出现了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六届初、高中生(即“老三届”)同年毕业的状况,形成空前绝后的巨大就业危机。从那年起,将近两千万都市里16~20岁的年轻人被以“插队落户”为名丢到乡下,名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插队”的模式自此成为上山下乡的主流模式。1968年12月,毛主席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全国城乡沸腾起来,成千上万的中学生纷纷走上街头游行,欢呼毛主席最高指示发表。许多人热泪盈眶,连夜写出决心书,向毛主席党中央宣誓。
旧时,插队是什么意思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