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新疆兵团:科技赋能 增收无忧

2020-07-25新闻22

新疆兵团:科技赋能 增收无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打好“科技”这张牌,充分发挥科技“助推器”作用,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新技术推广应用、精准服务等,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增强困难群众致富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助力兵团各族职工群众大步迈上幸福小康之路。

种植有甜头 致富有奔头

(二师三十四团七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谭艳飞(右)在该连职工左新俊的枣树地指导浇水施肥(资料图片)。王晶 摄)

二师三十四团七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谭艳飞:

我是1996年7月从湖南省来三十四团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工作24年来,我一直在农业生产一线,与职工群众工作生活在一起。

2016年,我是分管林业的连管会副连长,主要负责红枣种植管理。但是当时,我对红枣种植管理知识也不是很了解,不能很好地为红枣种植户答疑解惑。

为了弥补自身不足,努力成为红枣种植方面的行家里手,我购买了很多相关书籍认真学习,还邀请塔里木大学的教授前来进行技术指导。塔里木大学的教授在我们连队红枣种植技术示范实践基地进行实地指导,就如何剪枝、预防裂果、防治病虫害等内容进行讲解。在那期间,我也受益匪浅,掌握了红枣增产增收的科学技术,对水肥控制、修枝抹芽、保花保果等技术要领的运用更加得心应手。

面对连队职工运用科学技术发展绿色、高品质农业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的情况,我经常走进职工群众家中,耐心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奔走在田间地头,给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

看到运用科学管理技术,红枣树的坐果率提高、产量增加、一级果和二级果增多、收入增加后,越来越多的种植户开始运用科学管理技术发展农业。

2018年担任连队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以来,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职工群众信任我,愿意让我带着大家干,我就有责任让连队产业不断壮大,职工群众持续增收。

我带着职工群众不断地对农业机械进行改良,实现了枣树机械化开沟施肥、喷施沼液,极大地节省了劳动力。

我们连队在种植理念上也不断革新,尝试各种方式降本提质增效。在红枣采收方面,以前都是人工采收,每公斤需要1.2元的人工费,用工紧张的时候,人工费上涨不说,还找不到人来采收。近两年,红枣采收机、电动筛枣机等现代化农机具的运用,不仅节省了人力,还降低了采收成本,每公斤采收费仅需0.6元。

2018年年底,连队红枣刚销售完,我就去职工王环平家走访。他告诉我说他的红枣卖得不错,希望2019年能多流转些土地来扩大种植规模。王环平是2017年来到连队的新职工,他和妻子左兰兰人生地不熟,对种植红枣更是一窍不通。我将定植、嫁接、放枝等各个环节的种植技术一点一点传授给王环平夫妇。经过两年的田管指导,王环平的红枣产量逐年递增。2019年,王环平又流转了90亩枣树,加上现有的30亩,年收入达40万元,他买了车买了房,过上了好日子。

看着王环平一家的生活越过越好,我觉得应该把种植红枣的好技术推广给更多的新职工。我和连队其他党支部委员会委员、连管会成员商量后,在连队全面开展了“一对三”技术帮扶,让更多的新职工通过帮扶掌握红枣科学管理技术,提高红枣品质和产量,实现增收致富。

团场实施综合配套改革后,一些有思想、有能力、有技术、敢带头的新型职工不断涌现,徐慧就是其中一位。我鼓励引导徐慧成立合作社“抱团”发展。2018年5月,徐慧注册成立了“徐慧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积极引导职工科学种植,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统一技术指导、优化农产品质量、统一销售等,促使红枣产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转变,推动了红枣产业转型升级,也提升了市场竞争力,社员也从原先的13人增加到现在的48人。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现在七连的职工群众都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认识到科学技术对增收致富的重要性,科学种植让职工群众增收致富更有奔头。(史瑞霞 整理)

激活“潜力板” 拓展新空间

(十师一八三团四连党支部委员会委员、连管会成员王松(左)帮助大棚种植户采摘辣椒(资料图片)。兵团日报记者 陈洋 摄)

十师一八三团四连党支部委员会委员、连管会成员王松:

这几天是连队职工李文波头茬辣椒上市的日子,为了记录数据,我每天一大早就到他的大棚等待结果。

李文波的这批黄瓜是我们团龙疆设施农业基地精心挑选的新品种,从选种、育苗、定植到管护、收获,每个环节我们都进行了跟踪指导。

15年前,李文波夫妇从东北老家迁居到一八三团,刚开始在连队承包不到50亩地,收入比较低。于是,他在连队建起了土坯大棚发展设施农业。由于老式大棚保温性能差,冬季蔬菜生产缓慢,收入不理想。

2010年,黑龙江省援疆干部开始在一八三团建设温室大棚发展设施农业,帮助职工群众增收致富。2011年,一八三团120座温室大棚建成投产,看到钢架结构的新式大棚,李文波一下就承包了8座,当年纯收入11万元。

如今,李文波的大棚规模已经发展到20 座,年收入超过20万元,成为一八三团设施农业的致富带头人。

在新科技的引领下,像李文波这样踏实肯干的职工已经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他们不断地扩大种植规模,并把温室大棚种植由单一的蔬菜向瓜果、花卉等多元领域拓展。

发展壮大设施农业,科学技术是关键。为此,龙疆设施农业基地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力度,拓展设施农业发展新空间。针对设施农业生产、推广、管理、销售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一八三团在重点培训技术骨干的同时,还从黑龙江省引进技术人才,帮助基地完善技术服务体系。

2014年,我从石河子大学设施园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成了一八三团四连党支部委员会委员、连管会成员。自那以后,我会在大棚农作物管理的各环节对职工进行技术指导,大到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应用,小到种子、化肥的使用,我都会一一为职工进行讲解。

为让基地种植的蔬菜好卖,我们还先后从荷兰、美国、以色列等国引进名优蔬菜品种40多个,并推广生物灭虫、声波助长、加压滴灌等技术,在保证蔬菜产量的同时,品质也提高了。基地还成立了种植合作社,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出产的“额河果蔬”深受周边地区群众的青睐。

通过10年的发展,龙疆设施农业基地已建成大棚1000余座,年产各类果蔬产品2000吨以上,成为北疆规模较大且影响力较大的设施农业示范园区。该基地先后被国家农业农村部命名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创建基地”“国家级科普示范园区”。

我们还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标准,积极推行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逐步提高产品品质,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优势。同时,我们重点推广防虫网、声波助长仪、膜下滴灌、高垄栽培等10多项种植技术,提升基地建设标准。如今,设施农业已成为团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新渠道,2019年,我们连队人均年收入5万元。

团场实施综合配套改革后,职工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高涨,先后引进试种火龙果、黑木耳等经济作物获得成功。连队“两委”也开始转变观念,积极协调解决职工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想方设法带领职工群众增收致富。

一八三团紧邻额尔齐斯河,连队利用天然优质的水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外地客商发展冷棚搞水产养殖,不仅扩大了大棚的规模和效益,也开辟了戈壁滩上养殖对虾的良好前景,让广大职工群众在增收路上越走越有信心。目前,连队先后成立了北屯市额河明珠葡萄果蔬合作社、北屯市绿安果蔬合作社、新疆北屯神农北味菌业有限公司、北屯双渠水产专业合作社,开发利用设施冷棚33座,预计每年每棚纯利润2.5万元左右。(兵团日报记者 陈洋 整理)

甩掉穷“帽子” “酿”出甜日子

(四师七十九团二连职工买买提斯德克·亚生(右)和该团伊阳养蜂专业合作社社员在检查蜂箱蜜蜂打蜜情况(摄于7月20日)。许宏 摄)

四师七十九团二连职工买买提斯德克·亚生:

这些年团场实施综合配套改革,我也从中尝到了甜头。在连队“两委”和七十九团伊阳养蜂专业合作社的帮扶下,我从一名贫困户变成一名养蜂专业户,不仅甩掉了穷“帽子”,生活也越过越甜蜜。

我们一家4口人,原先妻子身体不好没有工作,孩子还都在上学,家里全靠我一个人四处打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紧巴巴,是连队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8年,随着团场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入,我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我不想再浑浑噩噩地过一穷二白的日子,我想学技术,想要靠一技之长增收致富。

2018年2月,伊阳养蜂专业合作社董事长周莲知道我的情况后,邀请我加入合作社学养蜂技术增收致富。我听后非常感动,立刻申请加入合作社。加入合作社后,周莲不仅给我提供了免费的养蜂机具,而且还和养蜂经验丰富的社员共同教我养蜂专业知识。

养蜂是个技术活,在周莲和社员的指导下,我学会了调整蜂群、喂饲料、育王分群、防治蜂螨等技术。

蜂产业是七十九团传统产业,新疆黑蜂自然保护区就在百里画廊——唐布拉,每到夏季,唐布拉繁花似锦、空气清新,具有天然的养蜂优势。

2018年4月,我和妻子分别驻扎在唐布拉、雪山沟,着手养殖蜜蜂。为了采集优质山花蜜,我和妻子平均一个月就要搬一次家。当年,我们夫妻俩把唐布拉的山山水水都跑了一遍,风餐露宿,花开在哪,哪里就是我们的家。一个花季,我和妻子的脸被晒得黝黑,但我们没有抱怨,更用心养蜂采蜜。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我们养蜂20箱,每箱产蜜40余公斤,累计收获优质山花蜂蜜近1000公斤,年纯收入超4万元。那一年,我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尝到了勤劳致富的甜头,我随即扩大养蜂规模,2019年,养蜂纯收入达6万余元,这更坚定了我养蜂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我脱贫致富了,给身边的职工群众也树立了榜样,我带动12人学习养蜂技术,靠发展养蜂业增收致富。

伊阳养蜂专业合作社在不断发展中壮大起来,更多的人加入到合作社。截至目前,该合作社建有大型蜂产品基地1个,采蜜点数十个,年产蜂蜜总量超过80吨、蜂王浆超过900公斤。2019年,合作社完成销售收入354万元,社员实现蜂产品交易800余吨,社员人均增收7000余元。

养蜂,让我过上了甜蜜幸福的生活。现在,我的妻子在连队的帮助下又找到了一个工勤岗位的工作,月收入1400元,我们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下一步,我要在合作社的带领下,有序扩大养殖规模,通过大户带动小户,让更多人通过养蜂致富。(兵团日报驻四师记者站 李惠 通讯员 孙琦星 整理)

奏响“绿色乐章” 发展 “美丽事业”

(七师一二九团八连职工杨采妮(左)在该团玖恒生态园区花卉区给客户介绍花卉苗(摄于7月15日)。惠月娥 摄)

七师一二九团八连党支部副书记、连管会连长白春英:

6月29日,我来到种植户党海棠的蔬菜大棚,她正在采摘黄瓜。她边忙边跟我说:“白连长你看,这一茬黄瓜结得不错,每天可以摘100公斤左右,今年的价格也不赖,这第二批摘下来,卖个2000多元不成问题。”看着她信心十足的样子,我的心里也踏实了。

党海棠是2016年开始种植大棚蔬菜的,当时,她家两个孩子都在内地上大学,夫妻二人在八连承包土地,丈夫身体不太好,一年下来有点入不敷出。那一年正值团场部分连队转型发展大棚蔬菜种植,我就动员她去承包大棚。

第一年,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党海棠只认领了1座大棚,在团场园艺公司的全程种植技术指导、销售服务下,她当年就增收8000元。4年来,党海棠的大棚已经发展到6座,她按照园艺公司的技术要求科学种植管理,种植的蔬菜深受团场职工群众和周边地方群众的青睐。

一二九团依托地处217国道、奎克高速公路和奎北铁路交汇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建设集中连片优质无公害大棚蔬菜基地,着力实施品种、技术、知识三大更新工程,使蔬菜产业的层次进一步提升,产业优势进一步巩固;指导蔬菜种植户调整蔬菜种植方式、优化品种结构、提升科技含量,保证绿色种植,严格每个环节管理,确保从田间到舌尖的产品质量安全,最大限度地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效益,使特色大棚蔬菜种植成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与党海棠说话间,我的电话响起,原来是在玖恒生态园区花卉区当花卉管理员的杨采妮打来的。她兴高采烈地说:“白连长,我今天发奖金了。还有,我们花卉区的蝴蝶兰开花了,欢迎你来参观……”

杨采妮是去年从企业分流来连队的新职工,由于没有种植基础,她想把土地流转出去,然后自己做点别的工作。在经过多次商谈后,我帮助她办理了土地流转手续。得知她平时喜欢侍弄花草,我就推荐她去玖恒生态园区的花卉区工作。

干了一个星期后,她告诉我她非常喜欢这个工作,打算与园区签订长期合同。“在这里我不但每天可以和喜欢的花儿在一起,还可以学习到先进的花卉管理技术。我们花卉区有专业的技术员,还不定期组织出去参观学习。我在这里不但挣到了钱,还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知识。”她说。

一二九团玖恒生态园依托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区,建成以生态开发为宗旨,集科研、展示、生产、农业观光、旅游休闲、采摘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区。园区有270座日光大棚、4000平方米智能联动温室、热带植物科普园、特色农产品展厅,种植有草莓、火龙果、香蕉、柠檬等100多种特色农产品,成为北疆地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国家AAA级景区,带动了园区职工增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杨采妮所在的花卉区今年选培了一串红、矮牵牛、万寿菊、孔雀草等。花卉苗一上市就订单不断,每天的销售量都在5万株左右。仅今年上半年就完成了预期的200万元销售目标。杨采妮拿到了公司发的奖金,工作的干劲更足了,增收的信心更大了。(惠月娥 整理)

#连队#职工群众#职工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