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李春生——从受助者到助人者
■姜玉坤 郭建军 肖越强
李春生(左)走访慰问志愿军老战士。逄增宝摄
2003年10月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退役军人李春生永远失去了左下肢。
1999年,因部队精简整编,李春生脱下心爱的军装,转业安置在辽宁省锦州市一家企业。不到两年,企业裁员,他下岗了。正当他东凑西借,准备靠食用菌创业时,还没见回头钱,又出了车祸。
难时,双拥办伸手相帮
下岗、截肢、生意被迫转让……接二连三的打击,一下子击倒了李春生。
就在李春生孤独、狼狈、无助的时候,锦州市双拥办协调市残联到家中走访慰问、了解病情,并按有关规定帮他申请特困家庭补助,为他评定四级伤残,免缴纳医疗保险,同时将他家列为市残联、市疾控中心和人武部三家单位联合帮扶的贫困户。
随后,锦州市双拥办、市残联又协调相关部门,帮他就业。李春生看到了希望,却又犹豫了:那么大一笔外债,单靠上班不知猴年马月才能还上?
市双拥办领导看出了李春生的心思,鼓励他:“残疾人创业照样可以成功,只要你下定决心,我们千方百计支持!”李春生最终决定创业。
市双拥办指定相关人员帮他张罗项目、联系市场,并协调落实政策扶持、信贷支持、技术服务和工作指导,税务、工商、金融等有关部门联动,为他创业提供保障。
两个多月后,“老兵春生粮油店”正式开张了!
“常年早出晚归,超负荷运转,每天离开家门,都替他捏把汗。”妻子张玲的担心并不多余。有一年寒冬的傍晚,李春生送货的路上,没控制好三轮车,“咣当”一下撞在路边土堆上,连人带车翻进沟里,假肢也被摔出去很远。
一群路过的好心人,见他爬着找假肢,立即赶过来帮忙:“残疾人干点事,真的太难了!”
再难也不放弃,再难也要坚持。李春生又陆续开办了洗车行、“小饭桌”、饭店、翻斗车运输队、燃油燃气公司。
创业,干啥都不忘拥军
在亲朋好友眼里,李春生做什么都很用心,干哪个行业都不会忘记拥军。
他对亲朋好友们说:“我当过兵,更知道当过兵的人需要什么。我难的时候,双拥办帮了我;我行的时候,帮一帮退役战友,也是天经地义啊!”
有天晚上,李春生突然找司机徐立志谈话,徐立志以为要辞退他。不料,李春生却让入职不到半年的他担任副经理。李春生的理由很充分:“你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人勤快,悟性好,总不能一辈子开车吧?学学管理,长些本事,出路会更广!”
李春生耐心地手把手教,一件事儿一件事儿地帮着徐立志捋顺。渐渐地,徐立志管理上道了。
自主择业干部李涛,两年换了五次工作,入职之初总喜欢讲“当年在部队”。李春生瞅准机会,直言不讳地与他交心:“咱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心态要归零,不能把经历当资历,更不能把资历当资本。军功章的事儿不必整天挂在嘴上,如果实在怀念那段时光,夜里独自一人把它拿出来,郑重地对着它敬上一个军礼。第二天满血复活干出点让人敬佩的事来,那才是一条真正的汉子。”
后来的日子,李春生见缝插针,结合实际给李涛补上了“市场经济课”“角色调整课”“人际交往课”“效率提升课”。
3年后,李涛回老家创业,得益于这段经历,少走了许多弯路。
此生,永远爱军为民
“有困难找春生。”在部队养成的爱民传统,李春生退役后没有一天丢掉过。
当地敬老院、救助站更是他常去的“联系点”。他不只是给钱送物,也从来不是“点个卯”就走人,而是尽可能地陪一陪孤寡老人、流浪儿童,给他们精神慰藉和心理抚慰。
2017年春节,李春生到医院看望亲戚,碰到一位患白血病的女孩,因为家里没钱救治,愁容满面。李春生替她补交医疗费后,又动员妻子、女儿一起开导女孩。医疗费缺口较大,他就把女孩的遭遇发到朋友圈,发起捐助。
一日当兵,终身是兵。驻军某部邀请李春生帮助培训一批退役士兵骨干。大家以为也就是燃气设备维修或者是燃气配送知识之类,没想到李春生竟然将生物油燃料配方技术倾囊相授。
“核心专利技术,怎么能外传呢?”有人善意提醒,李春生憨然一笑:“对待战友,咱还能藏着掖着吗?”
在服务部队的过程中了解官兵困难后,李春生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积极到有关部门寻求支持,先后帮32名随军家属落实工作调转,为21名随军家属解决就业难题。
如今,在李春生感召带动下,47名退役军人参与到拥军工作中来。
老兵于峰——永忆军营,心系拥军
■李庆锋
于峰(前排左一)获评山东省优秀退役军人。李庆锋摄
编辑手记 化政治优势为制胜优势
■董 强
当过兵的人,更懂得军人需要什么、部队需要什么、退役战友需要什么。当过兵的人拥军,值得关注,更值得提倡。
如果说当兵服役、身在军营,是双拥事业的直接受益者,那么走出军营,投身双拥工作,则是双拥事业的坚定参与者、主动实践者和积极推动者。
李春生、于峰的经历告诉我们,加快实现双拥工作的社会化、法治化,就能把政治优势转化为制胜优势,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出生在军人世家,他最钟爱的是军装;曾是一名军人,他最留恋的是军营生活。从今年3月5日起,山东省优秀退役军人、兖矿集团武装部部长于峰又多了一个头衔:邹城市关爱退役军人协会会长。
这是一个经民政部门批准、依法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也是全国224家合法注册的关爱退役军人协会之一。
电话本上的牵挂
在于峰心里,有两户烈属是他永远的牵挂。
他退役后担任专武干部期间,相继动员孙伟、王彤应征入伍,两人服役期间因执行任务,突发意外,光荣牺牲,两个失独家庭陷入了巨大伤痛之中。于峰眼含热泪对同事们说:“只要他们的父母健在,我就有责任帮助照顾好!”
于峰的电话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1000余名退役军人的电话号码,其中大多数是非指令安置的退役军人。“让他们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军人职业尊崇感才能得到更好体现,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日常生活工作中,于峰总是留意一切机会,帮助这部分退役战友就业创业。
他曾出面协调兖矿集团及下属75个单位,在全省国企中率先建成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和75个服务站,对7000名优抚对象、退役军人全面进行信息采集并为其家庭悬挂光荣牌。
老兵牛贵超退役返乡后,一直未找到合适的工作。于峰主动协调兖矿集团下设保安公司,安排他当了一名警犬训导员。牛贵超训练警犬训出了大名堂,连年被评为优秀员工。像牛贵超一样受到于峰帮助的退役军人,还有很多。
电话本上的名单越来越长,于峰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一个人的力量实在太小了。
众人拾柴的感动
看到全国许多地方成立关爱退役军人协会,于峰坐不住了。他找到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民政局寻求帮助,两个部门的领导当即给予大力支持。
没想到,真正筹备起来,却遇到了许多困难。
当得知这是一家与退役军人有关、从事双拥工作的社会组织以后,许多单位和个人主动伸出了热情的双手。
没有场地,爱心企业免费提供6000余平方米的办公场所;缺少人手,友情单位义务提供工商、财务、税务、物业等服务;缺少经验,3名退役军人律师和地方司法机关上门无偿援助……众人拾柴火焰高,于峰从中领悟到,筹备过程也是双拥工作向基层延伸、在末端见效的过程。
工作笔记就是最好的见证:协会成立短短4个多月以来,接纳吸收会员单位29个、个人会员390名,入驻军创园项目30个,带动800名退役军人就业。
“搭建退役军人与党委政府的连心桥,发挥社团组织的独特优势,倾力当好服务退役军人工作的助手。” 于峰说,“全市现有4万余名退役军人,我们一定尽力服务好大家,为党和政府分忧担责。”
主题展馆的回响
这是两次成功的亮相。
协会出面协调省内63家不同类型企业,组织开展为期15天的线上线下招聘,吸引600名退役军人报名参与,180人顺利实现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的再就业。
协会依托山东消防安保职业培训学校、邹城市退役军人培训基地等6个单位,免费对900余名非指令性安置退役军人进行财会、机电、消防等专业培训,80%的退役军人取得专业证书并获得推荐就业。
由协会牵头筹建、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不忘初心,再铸军魂─退役军人教育主题展馆”,让更多退役军人实现了就业创业后的精神再升华:从向政府要“政策”,转向为社会作贡献,在参与防疫、爱心捐助、志愿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