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获奖短片《伤痕俱乐部》:打骂、吼孩子,都不如这种方式的伤害大
文|小鱼奶爸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法国的一个获奖动画短片《伤痕俱乐部》,是最近看过的一部优秀教育影片。
里面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都曾经遭遇过暴力,满身伤痕。然而不同的是,三个孩子的伤痕是紫红色的,只有一个孩子的伤痕是蓝色的。
蓝色伤痕的孩子,想象着它们是蓝色的星河,他身边的朋友并不懂这种美,反而对他指指点点,称这些蓝色伤痕丑陋无比,让他挡起来。
于是,小男孩向妈妈求助,换来的却是冷冷的态度。妈妈一直在看电视,他试图拉扯妈妈的衣服,大声喊着,结果妈妈把电视音量调大,示意他别再说话,一把将他推开。
男孩被推倒在地,慢慢意识到自己的伤痕真的和其他人不同。紫红色的伤痕是身体受伤出现的,而蓝色伤痕,是“冷暴力”导致的。
那种冰冷透骨的感觉,并不是伤痕本身,而是大人的忽视。最终,伤痕变成了光点,逐渐将他吞没。
家庭心理学家基尔斯汀·达文提出:冷暴力分为6种,对孩子不理不睬、侮辱、讥讽、威胁、过分溺爱、给孩子过分压力等。
生活中,你是否也对孩子实施了这样的“冷暴力”呢?事实上,打骂、吼孩子,都不如这种方式的伤害大,其伤痕在心上,无法填补。
冷暴力对孩子的伤害到底有多大?
影片《无问西东》中,那个遭遇丈夫冷暴力的刘淑芬,虽然在婚姻中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执意不离婚,也是最大的受害者。
丈夫许伯常对她视而不见,就像家里完全没有她这个人,没有热情与激情,最终刘淑芬选择了跳井。
一个成年人尚且接受不了冷暴力,何况是孩子,是需要外界评价来完善自我的孩子。如果连父母都忽视他的存在,他哪还有自我可言呢?
家长没有感情投入的教养,最终孩子会情感匮乏、心理扭曲,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
常见的冷暴力行为:
1、不愿花时间陪孩子,即便陪着也心不在焉
家长总是以“工作忙”、“为了孩子好”为借口拒绝陪伴,觉得待在孩子身边就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多谈几个客户。
即便陪着孩子也是手机信息不断,接上电话就放下孩子,工作那边一催促就开始不耐烦。陪着孩子去补习班,孩子一进班级,家长就开始在外面打游戏。
2、完全不管孩子
家长完全放任孩子,对其学习、生活一概不知,指望孩子到什么年纪就会什么本领,无需大人引导。
3、对孩子的提问冷谈回应
不管孩子提出什么想法,家长都是:你看着办吧、你觉得可以就做吧。
这样看似支持的语言,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不负责,孩子确实需要独立,可以他的能力不可能不需要帮助,解决问题是要一步步来的。
4、孩子犯错,家长过度批评、全盘否定
夸大孩子的错误,放大孩子的缺点,让孩子更紧张,或者犯错后忽略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没办法真实地表达自己,也是一种冷暴力。
5、对孩子冷嘲热讽
有的家长总是自以为是,喜欢用反讽的方式和孩子沟通。
比如:“你可别学习了,就你这脑子,学习也没用!”或者“这也就是我是你妈,要换了别人的家庭,你肯定挨收拾。”
这样的话就像是刀子,直接戳进孩子的心脏,伤害极深。
6、威胁恐吓
有的家长会说:“你这次没考好,假期就别玩了”,或者“这都做不好,回家看你爸收拾你不?”
这些话是镇压式的沟通,常年在恐惧下生活的孩子,久而久之会规避错误,心口不一。
家长怎样避免冷暴力?
1、关注孩子的情绪,不要指责说教,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小时候的比尔盖茨性格十分内向,也不愿意和伙伴一起玩,总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母亲为此担忧,还有几次争吵。
但她很快意识到冲突无用,也就没有继续和儿子争执,而是动员全家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慢慢找出问题根源,解决问题。
当然,也是母亲的理解和包容,让他功成名就。
2、积极回应,做到高质量的陪伴
也许家长真的很忙,但在孩子需要帮助时,请停下手中的事,做出积极的响应。
你等一下妈妈,握着我的手,一会我们一起解决。
回应时用手握着孩子的手,看着眼睛说话,并做出正面的回答, 即便现在没时间也没关系。
即便孩子犯错了,也要及时给出有意义的引导,尝试说:妈妈不喜欢你这样的行为,但我爱你,你要勇敢做自己,做得不好可以找我,一起来解决。
拒绝冷暴力,从自身做起,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