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37岁自杀身亡的文森特·梵高,从生前穷困潦倒到死后画名远播,震惊世人,离不开弟弟提奥·梵高的毕生推荐,那是因为他们是兄弟,手足情深,血浓于水,互相了解。
如果说柳宗元之所以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因为好友刘禹锡一诺千金,在其死后帮他辛苦编撰《柳河东文集》等,使他的文章没有被埋没。君子之交的友情令人羡慕。
那么死后多年的杜甫遇到了伯乐元稹,宰相元稹读罢杜甫的遗作,亲自为其书写墓志铭,一顿海夸,直言杜甫诗歌成就超越李白。凭一己之力造出和李白并立的另一座诗歌高峰,后人简称“李杜”,使杜甫的诗歌滋养千秋后代,甚至走出国门---。杜甫和元稹生前,死后均无交集。只因杜甫诗歌真的好,更因元稹慧眼识珠、心胸开阔、爱财惜才,才使得杜甫的作品没有被中唐乱局湮灭,使杜甫死后迅速蹿红,成为“诗圣”。凭借这件事,我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元稹感情上的“渣男”瑕疵。
杜甫(公元712---770年),生于河南巩义。祖父杜审言曾担任小官,幼年生活无忧,受到很好的教育。但是由于李林甫把持朝政,杜甫2次科举考试均名落孙山,一生只担任过“左拾遗”这样的八品小官。“拾遗”专门挑皇帝的毛病,杜甫没做多久就卷铺盖走人了。杜甫生前文名寂寥,一生坎坷多灾,穷困潦倒死不瞑目。临终前的愿望仅仅是葬归故乡河南、安息祖父杜审言陵旁,无奈客死他乡魂落湖南死不安息。他的子孙既无大才又无大能,如果没有元稹,又逢中唐乱象,杜甫很可能再无杜甫。
杜甫与元稹的相遇,是佳话,是天意,是难以言说的际遇。杜甫孙子辈杜嗣业虽然资质平平,却终于完成了爷爷的夙愿,迁归故里叶落归根。如果杜嗣业仅仅把杜甫的尸骨迁回老家,这也许只是平常的一幕迁葬,杜甫依然无法出头。杜甫走运在他的孙子杜嗣业找了一个牛人元稹,让他给爷爷写个墓志铭。这下厉害,杜甫瞬间被照亮,惊爆了中唐诗人的朋友圈。
元稹何许人也?元稹(公元779-831年),河南洛阳人,24岁进士及第,与白居易同科中举,结为一生挚友。元稹幼年父亲早亡,全靠母亲教导有方,才入仕成功。困顿的家境使元稹放弃青梅竹马的莺莺,转身娶了能助自己一臂之力的韦丛,其实这也可以理解。如果元稹选择了莺莺或是后来的薛涛,刘采春等,肯定不会官至宰相。试想:如果推荐杜甫诗歌的是一个和杜甫一样的拾遗,会有人理睬吗?恐怕杜甫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元稹生活的中唐时期,经过安史之乱后,大唐元气大伤,再也没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盛唐气象,诗人们开始关注民生疾苦。这也是为什么写过《莺莺传》,“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情诗王子元稹喜欢杜诗的原因,也是杜诗一经推出迅速走红的历史原因,因为它的沉郁厚重,针砭时弊完全符合当时人们的口味。元稹年少成名,官至宰相,诗才为时人称颂。这位有权、有才的大佬力捧杜甫,焉有不红的道理?说你好,你就好,况且你是真的好!
我们来拜读一下元稹为杜甫写的墓志铭,看看他是如何吹捧的: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元稹说了一大通,其实就一个意思:这么多诗人中就杜甫最牛,谁都比不上他。梵高的画、柳宗元的文章、杜甫的诗歌是真的好;提奥、刘禹锡、元稹是慧眼识珠,懂得欣赏之人,如伯牙与子期,是知音。明珠遇知音,岂有蒙尘之理?杜甫死后遇到了元稹,是杜甫之幸;元稹发掘出杜甫,是元稹之荣。元稹和杜甫的相遇,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幸事。幸甚至哉,作此文以记之。
作者有话说:偶尔读史,发现了这段故事。细思意义重大,特拿来和大家分享。原创不易,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