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谐振子等的能级和光谱的规律是如何被发现的? 谁先找到氢光谱的规律

2021-03-24知识6

氢光谱的光谱线规律是谁发现的 瑞士物理学家、数学家巴尔末(Balmer),于1885年在总结人们对氢光谱的测量结果中发现该规律,并提出著名的Balmer公式。祝愉快

谐振子等的能级和光谱的规律是如何被发现的? 薛定谔把原子的离散能级与微分方程在一定的边界条件下的本征值问题联系起来,成功说明了氢原子、谐振子等的能级和光谱的规律

谁最先找到了氢光谱的规律 a 门捷列夫 b 巴尔末 c 伦琴 d 贝克勒尔

氢原子光谱的光谱线公式 1885年瑞士物理学家J.巴耳末首先把上述光谱用经验公式:λ=Bn2/(n2-22)(n=3,4,5,·)表示出来,式中B为一常数。这组谱线称为巴耳末线系。当n→时,λ→B,为这个线系的极限,这时邻近二谱线的波长之差趋于零。1890年J.里德伯把巴耳末公式简化为:1/λ=RH(1/22-1/n2)(n=3,4,5,·)式中RH称为氢原子里德伯常数,其值为(1.096775854±0.000000083)×107m-1。后来又相继发现了氢原子的其他谱线系,都可用类似的公式表示。波长的倒数称波数,单位是m-1,氢原子光谱的各谱线系的波数可用一个普遍公式表示:σ=RH(1/m2-1/n2)对于一个已知线系,m为一定值,而n为比m大的一系列整数。此式称为广义巴耳末公式。氢原子光谱现已命名的六个线系如下:莱曼系 m=1,n=2,3,4,·紫外区 巴耳末系 m=2,n=3,4,5,·可见光区 帕邢系 m=3,n=4,5,6,·红外区 布拉开系 m=4,n=5,6,7,·近红外区 芬德系 m=5,n=6,7,8,·远红外区 汉弗莱系 m=6,n=7,8,9,·远红外区 广义巴耳末公式中,若令T(m)=RH/m2,T(n)=RH/n2,为光谱项,则该式可写成σ=T(m)-T(n)。氢原子任一光谱线的波数可表示为两光谱项之差的规律称为并合原则,又称里兹组合原则。对于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的类氢原子(如He+,Li2+。

氢原子光谱的特征

谐振子等的能级和光谱的规律是如何被发现的? 谁先找到氢光谱的规律

氢原子的光谱的谱线数是多少条? 氢原子光复谱可用下式表示:1/λ=R[1/(n1)^2-1/(n2)^2]n1=1 n2=2,3,4.赖曼线系 紫外区n1=2 n2=3,4,5.巴耳麦制线系 可见光区n1=3 n2=4,5,6.帕邢线系 红外知区n1=4 n2=5,6,7.布喇开道线系 红外区n1=5 n2=6,7,8.逢德线系 红外区

题 谁最先找到了氢光谱的规律 a.门捷列夫 瑞士物理学家、数学家巴尔末(Balmer),于1885年在总结人们对氢光谱的测量结果中发现该规律 新闻 网页 微信 知乎 图片 视频 明医 。? 2020SOGOU.COM 京ICP证050897号

#谁先找到氢光谱的规律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