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座子的科学历程 建立理论玉米中的解离因子Ds就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转座因子.麦克林托克从1947年便开始撰写文章,总结自己的实验结果和发现.其中比较重要的论文分别是在1950年发表的《玉米易突变位点的由来与行为》和1951年发表的《染色体结构和基因表达》.特别是在1951年的冷泉港生物学专题讨论会上,麦克林托克系统地向同行报告了她的新理论—“移动的控制基因学说”.她提出遗传基因可以在细胞中自发地转移,能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跳到另一个位置,甚至从一条染色体跳到另一条染色体上.她把这种能自发转移的遗传基因称为“TransposableElements”,并进一步阐明,TEs除了具有跳动的特性之外,还具有控制其他基因开闭的作用.遭遇冷落染色体上的基因能自发地移动位置,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跳”到另一个位置,甚至“跳”到别的染色体上,这对当时的遗传学家们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尽管如此,麦克林托克仍初衷不改,继续坚守自己的科学研究.不久她又发现了被称为Spm的另一转座突变调节体系.所以,这一违背经典遗传学的超前发现当时不能被人们接受.由于与传统的遗传学理论相悖,这使她陷于孤立,人们用怀疑的目光看待她.在1960年到1961年间,法国遗传学家J.莫诺和F.雅各布用大肠杆菌做。
转座子有何作用? 转座子是细菌细胞2113里发现的一种复合5261型转座因子,这种转座因子带有同4102转座无关的一些1653基因,如抗药性基因;它的两端就是IS,构成了“左臂”和“右臂”。两个“臂”可以是正向重复,也可以是反向重复。这种复合型的转座因子称为转座子(trans—poson,Tn)。这些两端的重复序列可以作为Tn的一部分随同Tn转座,也可以单独作为IS而转座。Tn两端的IS有的是完全相同的,有的则有差别。当两端的IS完全相同时,每一个IS都可使转座子转座;当两端是不同的IS时,则转座子的转座取决于其中的一个IS。Tn有抗生素的抗性基因,Tn很容易从细菌染色体转座到噬菌体基因组或是接合型的质粒。因此,Tn可以很快地传播到其他细菌细胞,这是自然界中细菌产生抗药性的重要来源。
转座因子的介绍 又叫可移动因子,一类在很多后生动物中(包括线虫、昆虫和人)发现的可移动的遗传因子。一段DNA顺序可以从原位上单独复制或断裂下来,环化后插入另一位点,并对其后的基因起调控作用,此过程称转座。这段序列称跳跃基因或转座子,可分插入序列(Is因子),转座(Tn),转座phage。
转位因子分哪几类?转座子有哪些特点?转位因子主要有三类:插入顺序、转座子、转座噬菌体。转座子特点:1携带有与插入功能无关的基因;2能整合到受体DNA的多个:-转座子,转位。
转座因子的发现历史 虽然McClintock早在1951年就在玉米中发现了转座因子,但由于人们受到基因在染色体上有序排列的传统观念的桎梏而难以接受“跳跃基因”这一新的概念,所以直到1967年Shapiro才在E.coli中发现了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他在半乳糖操纵子中发现了一种极性突变。gal操纵子有三个基因:gal K,T,E,它们编码三种酶催化Gal的分解代谢。其中间产物Gal-1-p是有毒的,因此galT-在含半糖培养基上因使Gal-1-p积累而难以成活。那么在此培养基上能生长的各种突变型,应是galt-的回复突变及galK-galT-(因它不能产生Gal-1-p),但意外发的发现galE-galT-也能生存,按理说这种突变型可使Gal-1-p积累是不可能存活的,但却居然生长良好,其原因何在呢?经进一步研究发现galE-是极性突变,由于它的突变使远离操纵位点的galK活性大大下降,因而细胞中不会积累Gal-1-p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