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土壤中挥发性氯代烃 甲醇中5种挥发性卤代烃混合浓度是多少

2021-03-23知识4

烧碱与水散发出的蒸汽呼吸多了对人体有害吗?往真实答案. 产品名称 二氯甲烷 产品英文名 Dichloromethane;Methylenechloride;Methylene dichloride 产品别名 分子式 CH2Cl2 产品用途 是不燃性低沸点溶剂,广泛用于医药、塑料及胶片等工业 CAS号 75-09-2 毒性防护 毒性很小,且中毒后苏醒较快,故可用作麻醉剂.对皮肤及粘膜有刺激性.年轻成年大鼠经口LD50为1.6ml/kg.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0.0005.操作时应戴防毒面具,发现中毒后立即脱离现场,对症治疗.包装储运 用镀锌铁桶密闭包装,每桶250kg,火车槽车、汽车均可运输.应贮存在冷暗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注意防潮.物化性质 无色透明易挥发液体.具有类似醚的刺激性气味.溶于约50倍的水,溶于酚、醛、酮、冰醋酸、磷酸三乙酯、乙酰乙酸乙酯、环己胺.与其他氯代烃溶剂乙醇、乙醚和N,N-二甲基甲酰胺混溶.相对密度1.3266(20/4℃).熔点-95.1℃.沸点40℃.自燃点640℃.粘度(20℃)0.43mPa·s.折射率nD(20℃)1.4244.临界温度237℃,临界压力6.0795MPa.热解后产生HCl和痕量的光气,与水长期加热,生成甲醛和HCl.进一步氯化,可得CHCl3和CCl4.无色易挥发液体.熔点-95.1℃,沸点40℃,相对密度1.3266(20/4℃).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等.难燃烧.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6.2%~15.0%(体积)。.

试验结果及讨论 土中氨氮的变化规律 河水中的氨氮浓度为56.34mg/L,底泥中的氨氮为555.6μg/g,而凉1、凉2中,凉2在0.8m处吸附量最大,仅为42.75μg/g,可见底泥对氨氮的吸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其吸附量是其下部土壤的10倍多;凉1、凉2的氨氮吸附量均随深度有增加趋势。氨氮吸附量随离河距离的变化规律:0.2~0.6m深度范围内,氨氮吸附量凉1大于凉2,0.6~1.0m深度范围内,凉2大于凉1(表4-1,图4-1)。土中磷的变化规律 总磷和可溶性磷酸盐随深度变化规律不明显。总磷等于可溶磷和固体磷酸盐之和,从表4-1和图4-2中可看出,固体磷酸盐大部分大于可溶磷,说明磷大部分以固态形式存在(包括沉淀),少部分以溶解态存在被吸附。底泥中的总磷和可溶磷比凉1、凉2的最大值要大约1倍。表4-1 凉水河土样分析结果表 单位:μg/g图4-1 凉水河土样氨氮含量变化曲线图4-2 凉水河土样磷盐含量变化曲线土中有机物的变化规律 河水中苯系物未检出,氯代烃只检出了氯乙烯(28.34μg/L),而在土样中检出了氯乙烯、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苯系物基本未检出。土中氯代烃的含量随深度变化规律不十分明显。由于河水取样为瞬时取样,一次取样结果不反映河水的平时浓度情况,土中的氯。

常见土壤有机污染物有哪些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和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我国土壤有机污染物的主要种类包括:石油烃类污染物、卤代烃类污染物,农药类污染物、多环芳烃、多氯联苯。

土壤的检测项目有哪些,可以找哪个机构检测 土壤检测项目可分为常规45项检测和其他40项检测,我们可提供:

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责任公司的工程技术实力 公司储备和用于污染场地工程实践的土壤修复技术包括:热解吸技术、化学氧化/还原技术、固化/稳定化技术、气相抽提技术、PRB渗透反应墙技术、生物修复技术、生物化学药剂处理技术等。热解吸技术适用于:化工、焦化、农药、POPs等行业,如有机溶剂、多环芳烃、苯系物、石油烃,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等污染物。化学氧化/还原技术适用于:有机溶剂、苯系物、石油烃、有机氯农药等污染物的处理。固化/稳定化技术适用于:于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半挥发的卤代有机物、农药、PAHs、PCB、二恶英污染场地的处置。气相抽提技术适用于: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场地的修复,如苯系物、氯代溶剂、挥发石油烃污染场地的修复。PRB反应墙技术:是原位修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新型技术,以零价铁为反应介质,能将地下水中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破坏,包括一般的氯化溶剂,比如四氯乙烯(PCE),三氯乙烯(TCE),二氯乙烯(DCEs),氯乙烯(VC)和三氯乙烷(TCA)。土壤强化搅拌设备:土壤强化搅拌通过专有的搅拌机械和特殊设计的钻杆、钻头,对污染土壤进行混合搅拌。结合不同的后续处理技术,形成不同的工艺组合,特别适合地层结构复杂、土壤渗透性差的场地修复。原位地球化学稳定化技术(In-。

土壤中挥发性氯代烃 甲醇中5种挥发性卤代烃混合浓度是多少

挥发性卤代烃有哪些 一氯甲烷、一氯乙烷、一氯丙烷、一氯丁烷、氯乙烯、氯丙烯

#土壤中挥发性氯代烃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