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贤注汉书是怎么回事?注是写什么? 《后汉书》原来通行的注本,纪传部分是唐高宗的儿子章怀太子李贤注的,他注范书着重训诂,跟刘昭不同.王先谦说他注后汉书不比颜师古注汉书差,可惜非一手所成,不免有漏略之处.实际上他立为皇太子以后,才跟张大安等共注后汉书,到他被废为庶人,注书工作结束,前后只有六年,没有充裕的时间详细校订,漏略再所难免.何况他们的注书工作似没有全部完成,如南匈奴传的注,复沓纰谬,至于不可究诘,体例和文字也跟前后各卷不同,可能不是出于他们之手,而是后人补撰.重点是解释文字,但也参考其他东汉史书;对史实有所补正,为各志作注的是南朝梁刘昭.梁书刘昭传说他“集后汉同异,以注范书”,可 见他注范书略同于裴松之注三国志,偏重于事实的补充而略于文字的训诂.八篇志的注,就是这样的.此外,清惠栋的《后汉书补注》、王先谦的《后汉书集解》这两家注,也颇受人们重视
颜师古《汉书注》载:“初分十三州……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这里记载的“州”是
汉书注释版最好的版本是哪个? 最好的版本:商务印书馆的百衲本。商务印书馆的百衲本,系影印北宋的景佑本而成,其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37613233中很少错误,是《汉书》的善本。百衲本:书籍出版术语,又叫“配本”。是用同一种书的不同版片拼印或用一种书的不同版本拼配起来的书本。这是个借喻性的版本称谓。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商务印书馆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以张元济、夏瑞芳为首的出版家艰苦创业,为商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早在商务创立不久就成立股份公司,并从此先后延请高梦旦、王云五等一大批杰出人才,开展以出版为中心的多种经营,实力迅速壮大,编写大、中、小学等各类学校教科书,编纂《辞源》等大型工具书,译介《天演论》《国富论》等西方学术名著,出版鲁迅、巴金、冰心、老舍等现当代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整理《四部丛刊》等重要古籍,编辑“万有文库”“大学丛书”等大型系列图书,出版《东方杂志》《小说月报》《自然界》等各科杂志十数种,创办东方图书馆、尚公小学校,制造教育器械,甚至拍摄电影等。《汉书》:又称。
《汉书》的古注有哪些? 汉书音义3卷(隋萧该撰清臧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35323363庸辑)拜经堂丛书本附叙录 木犀轩丛书本附补遗 二十四史订补第2册 隋萧该第29-58页 光绪24年刻本 汉书音义1卷(隋萧该撰清蔡寿昌辑)未见传本,蜕石文抄有序 汉书音义1卷(隋萧该撰清王仁俊辑)上海图书馆藏稿本 汉书注拾遗(失名)稽瑞楼书目著录抄本1册(汉书的清人注本较多.全录如下:有关《汉书》的重要考订之作,有如下数种:清王念孙《读汉书杂志》,清沈钦韩《汉书疏证》,清周寿昌《汉书注校补》,清钱大昭《汉书辨疑》,清朱一新《汉书管见》,清沈家本《汉书琐言》,近人杨树达《汉书窥管》,近人陈直《汉书新证》。王、周之作,长于音训文义。二沈、钱、朱诸氏精于考证。杨树达之训诂校勘也颇有可取。惟陈直别开生面,系统利用居延和敦煌汉简、汉碑、秦汉铜器、漆器等古器物文字,秦汉印玺、封泥和瓦当等文字,以作新证,多所发明。其中对《百官公卿表》的发伏疏证,尤为精当。此外,金少英《汉书食货志集释》是研究汉代经济的重要参考书。岑仲勉的《汉书西域传地里校释》则是研讨西域地名沿革的必读书。清末王先谦集六十七家考订之作的精华,撰《汉书补注》。其个人发明虽不多,但。
汉书补注的汉书概况 《汉书》,众所周知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在二十四史中也是典范之作,它开创了断代史写作的体例,成为后世撰史的楷模。但是,《汉书》“义蕴宏深,通贯匪易”,自汉代诞生时起就被视为难读,而初唐王勃以九岁能读《汉书》即被视为神童。因此,东汉以来为《汉书》注解、音释和校订者,代不乏人,且硕果累累。自汉至南北朝数百年间,已有服虔、应劭、晋灼、臣瓒、蔡谟等二十余位学者,或为注解,或为音释,各成一家。唐代颜师古出,乃博采各家注释,发明驳正,而集大成。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即采用”颜注本。此后,《汉书》的注疏一直笼罩在颜师古的余荫之下。两宋降至有明,虽有宋祁、三刘(刘敞、刘攽、刘奉世)等辈对《汉书》勘误的纠正,但其学术贡献显然远不逮前朝。真正在《汉书》的研究上重新掀起高潮的,是在清代乾嘉考据学兴起之后。在注重实证的考据方法的指导下,一大批治《汉书》的史学和考证大家,如钱大昭、陈景云、沈钦韩、王鸣盛、王念孙、钱大昕、周寿昌、梁玉绳、徐松等人,“研穷班义,考证注文”,在校订和释义方面,取得了超迈前人的成绩,也涌现了一批专门著述。从以上的回顾中,我们不难发现,不仅《汉书》本身即成为考释的对象,对。
请问哪有汉书(颜师古注),史记(三家注)的网络版 繁体《汉书》.exe,内有颜师古的注释。繁体《汉书》,颜师古注。遗憾的是原书有很多古体字,造成原资料含有较多的缺字(字库没有),我在整理时已经将其中一部分转换成黑方格,不过工作量太大,未及全部校对,如果大家见到文内有?的多数是缺字了。http://52ebook.com/bbs/dispbbs.asp?BoardID=24&ID=26538&replyID=&skin=1(你要的史记网上可能没有文本,要知道没有文本素材是无法做电子书的,我只找到了史记全译本和中华书局本,其实中华书局的史记相当好了,具体情况请看下面网站)http://52ebook.com/bbs/query.asp?(这是电子书论坛,所以还得注册个帐号才能下载,你可以放心,这是最大的电子书制作交流网站,绝对不是垃圾站.这里很多电子书,质量很好,而且校对很认真)
汉书补注的作者贡献 王先谦“自通籍以来,即究心班书,博求其义”,积三十余年精深功力,在颜注的基础上,广征博引,再次全面总结了历来尤其是清代学者对《汉书》的研究成果,直接引据的宋、清学者达67位,基本囊括了颜注之后学者的研究。虽继承了颜注,但不盲从,对颜注的失当多有驳正。对引据的宋、清学者的论点,也常有考辨,并非单纯的罗列与堆砌。学界评说《汉书补注》是迄今《汉书》注释最为完备的本子,堪称允当。李家骥先生甚至认为,“总的说来,《汉书补注》已基本结束了《汉书》的注疏”。
颜氏《汉书》 1.王勃生于书香世2113家,为隋末大5261儒王通之孙,其父福峙曾出任太常博士、交4102趾县令等职。1653《旧唐书》载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九岁,王勃读颜师古注解的《汉书》,居然作《汉书指瑕》十卷来纠正大儒颜师古注解的错误。王勃曾云:孔夫子何须频删其诗书,焉知来者不如今;郑康成何须浪注其经史,岂觉今之不如古。自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之后,又有几个儒生敢指摘孔圣人的不是。太常伯刘公称王勃为神童。我觉得他不单是神童,还是个不迷信权威,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神童。2.六经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等六部经典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