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道情的艺术现状 1、老艺人逐年谢世,能留下的东西越来越少,有的原始剧本已绝迹。2、如今道情演出活动百分之九十是农村庙会,只有普及,没有提高,且有下滑趋势。3、青年人里懂退情者甚少,后继乏人,若再不抓,将会失传、灭绝。4、专门研究的人员缺乏。
你在哪个地区?你家乡的彩礼金额是多少? 《县城城北街》我的家乡在陕北的的白于山区,在黄土高原的大山里面,处在革命红都志丹县,这是个大山里面很小的县城,全县人口十三万多,县城人口最多四五万,比不得南方的的一个镇子人口多。经过多年的自然资源开发,经济也是很发达的的,虽然现在有所回落,但真在积极转型,未来发展还是可以的。高速公路已经通车了,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听说以后要修铁路、飞机场。这是一座漂亮的山城,一个山东的朋友告诉我他的感受是:在大山里面走着走着,豁然开朗,有一座美丽的线型小城市,依山二而建,顺沟而走。他是第一次见这样的城市,第一眼就喜欢上了。家乡的彩礼不是很高,目前也就八千到一万多点,当然了有个别的稍高点,比起邻县甘肃的庆阳一带差了很多,那里听说十几二十万了。彩礼钱呢,也因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而定,若果富裕一点就彩礼少点象征性的收点,陪嫁可能会多点,不富裕的家庭,稍多收一点,有儿子要结婚的会更多点,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真金白银的往出拿。可以理解。《县城全景》图文陕北道情原创。
陕北道情的艺术名家
陕北道情的艺术特点 1、传统剧本内容特征:①探讨天地、男女等哲学类问题。②戏中人物多出于宗教典籍佛、道多于儒。③剧本框架是原来的,细节大多是民间艺人根据自己的经历修改的。2、以道情教化为主要内容。3、语言特征:文人雅调少、民间俗语多。4、表演风格:谐谑音闹成分多。5、音乐上苦腔多于欢音。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徒唱的经韵,当时是诗赞体。宋代后,经韵吸收了词、曲牌特点,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道歌。其流行于北方的一支,在原韵调的基础上发展为曲牌体,又逐渐演变成戏曲。根据其代表剧目《十万金》看,其早于《西游记》的面世,《十万金》中的《孟姜女哭长城》可以源于唐代国名变文。由此可推断。陕北道情是早于元杂剧或与元杂剧同期的古老剧种。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记载:中国汉至唐代的封建统治阶段,为了加强他们的皇权地位,提倡汉族道士创立和发展的道教,推崇黄帝和老子为教主,反对外来的佛教。唐高祖李渊,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威望,将他说成是《道德经》作者李耳的后裔,和老君(即老子)有亲缘关系。唐太宗李世民,也曾得到道教支持夺取了皇位,故极力兴道抑佛。为了维护道教地位,争取信徒,道士们采用有说有唱的俗讲变文来扩大宣传,这种说唱形式。
陕北道情的艺术流派
陕北道情的介绍 陕北道情作为陕西陕北地区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原名“清涧道情”,后因“陇东道情”和山西“神池道情”流入陕北,形成了“三边道情”和“神府道情”,故统称为“陕北道情”。流行于清涧、子长、志丹、吴起、绥德、榆林、子州、定边、靖边、神木、府谷等地。1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北道情的传承谱系 采用口耳相传方式,承传形式主要有家庭家族承传和区域性承传两种:1、家庭承传: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典型者为延川县高家河村惠万年一家,其谱系为:第一代:惠万年之父(清末)—第二代:惠万年—第三代:惠斌杰(惠万年之子)、高小芹(惠万年儿媳)、惠五子(惠万年五子)—第四代:惠智勇(惠万年之长孙)、惠新艳(惠万年之孙女)。2、区域性承传:从家庭承传家族承传扩展而来,如子长县强家沟道情以村子为单位承传,其谱系以村子为单位:第一代:强猛(清末至民国初年)—第二代:强不屈、强增高、强文宽、强文成等—第三代:强美功、强智胜、任仙周等—第四代:强世斌、强德华、强德哲等—第五代:强德奎等—第六代:强联社、强埃社、景跳霞、强三、强四、强振社、陈春峰等—第七代:强娇娇、强凯、强珊珊、强博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