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水分有哪些类型?其中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是哪些? 土壤水根据其水分所受的力的作用把土壤水分为以下几个类型:一.吸附水,或者称为束缚水,其又分为吸湿水(紧束缚水)和膜状水(松束缚水)1 吸湿水:受到土粒表面分子的引力很大,最内层可以达到pF值7.0,最外层为pF值4.5。所以吸湿水不能移动,无溶解力,植物不能吸收,重力也不能使它移动,只有在转变为汽态水的先决条件下才能运动,因此又称为紧束缚水,属于无效水分。2 薄膜水:能被植物根系吸收,但数量少,不能及时补给植物的需求,对植物生长发育来说属于弱有效水分。又称为松束缚水分。二.毛管水:毛管水是靠土壤中毛管孔隙所产生的毛管引力所保持的水分。很容易被植物吸收。毛管水是土壤中最宝贵的水分,因为土壤对毛管水的吸引力只有pF值2.0~3.8,接近于自然水,可以向各个方向移动,根系的吸水力大于土壤对毛管水的吸力,所以毛管水很容易被植物吸收。毛管水中溶解的养分也可以供植物利用。三.重力水;当进入土壤的水分超过田间持水量后,一部分水沿着大孔隙受重力作用向下渗漏,这部分受重力作用的土壤水称重力水。重力水虽然能被植物吸收,但因为下渗速度很快,实际上被植物利用的机会很少。上述各类型的水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超过。
浅谈怎样有效提高北方林业造林质量 有效提高造林质量的有效措施1、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前期准备工作是影响造林质量的重要因素。首先,选择适合植树当地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的树种,综合考虑地质地貌、光照、雨水等因素,减少树木因自然条件不适应增加死亡率。做好造林工作中的树木保湿工作,保证林木的湿润度,加强树木包裹工作,减少林木根茎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及时补充林木苗所需的水分和养分,能够有效提高树木成活率和造林质量。其次,林木栽种前注意改善林木土壤环境,加强人工松土,保证土壤的疏松度。加强土壤含水性,根据地理位置设置相应的灌溉与排泄系统。最后,选择根茎发达、生长旺盛的优种木苗木,提高苗木成活率,完善树木运输和栽植等环节。通过科学方法改进林木起挖工作和林木根系的土球处理技术。对于不携带土球的苗木根系,或者苗木根系受到损伤的根系需要进行草袋包裹处理,对于损坏的根茎及时进行修剪,保证造林的质量。2、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林木栽植需要因地制宜,对于不同类型的地质条件和气候环境条件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第一,干旱地带的造林措施。水分是植物生长必须的物质成分,干旱地区水分缺乏,如何保证林木健康生长,提高造林质量是一项技术难题。我国科学家正在研究树木。
土壤的水分类型有哪些?其各自特点? 1、吸湿水吸湿水亦称吸2113着水、紧束缚水。在5261分子引力作用下,土壤颗4102粒吸附空气中的水分1653子在其表面,成为吸湿水,它是紧贴于土粒表面的极薄水膜,为15?20层水分子所聚合。吸湿水受土粒的吸持力很大,10000-31 个大气压,具有固态水的性质,不 能移动,密度1.2-2.4,105℃可烘出来。2、膜状水:指由土壤颗粒表面吸附所保持的水层,其厚度可达几十或几百个以上的水分子。性质与液态水相似,但粘滞性较高 而溶解能力较小,它能移动,但速度非常缓慢。3、毛管水毛管水是靠土壤中毛管孔隙所产生的毛管引力所保持的水分,称为毛管水。毛管水受到吸力6.25-0.1个大气压,能向上下左右移动,速度快。有溶解养分的能 力,也有输送养分到作物根部的作用。4、重力水当进入土壤的水分超过田间持水量后,一部分水沿着大孔隙受重力作用向下渗漏,这部分受重力作用的土壤水称重力水。重力水虽然能被植物吸收,但因为下渗速度很快,实际上被植物利用的机会很少。扩展资料:土壤水是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来源(水培植物除外),另外植物也可以直接吸收少量落在叶片上的水分。土壤水的主要来源是降水和灌溉水,参与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的水分大循环。水分由于在。
土壤粒级与土壤质地的关系 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其类别和特点,主要是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类型和特点,又受到耕作、施肥、排灌、平整土地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是土壤的一种十分稳定的自然属性,对土壤肥力有很大影响.其中,砂土抗旱能力弱,易漏水漏肥,因此土壤养分少,加之缺少粘粒和有机质,故保肥性能弱,速效肥料易随雨水和灌溉水流失,而且施用速效肥料效猛而不稳长,因此,砂土上要强调增施有机肥,适时追肥,并掌握勤浇薄施的原则;粘土含土壤养分丰富,而且有机质含量较高,因此,大多土壤养分不易被雨水和灌溉水淋失,故保肥性能好,但由于遇雨或灌溉时,往往水分在土体中难以下渗而导致排水困难,影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阻碍了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对此类土壤,在生产上要注意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以避免或减轻涝害,并选择在适宜的土壤含水条件下精耕细作,以改善土壤结构性和耕性,以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壤土兼有砂土和粘土的优点,是较理想的土壤,其耕性优良,适种的农作物种类多.
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土壤质地是根据土2113壤的颗粒组成5261划分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4102土三类,其类别和特1653点主要是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类型和特点,又受到耕作、施肥、排灌、平整土地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是土壤的一种十分稳定的自然属性,对土壤肥力有很大影响。质地越粘,保水保肥能力越好,土壤肥力越好,质地越砂,漏水漏肥严重,肥力越差。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四大肥力因素有:养分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扩展资料:土壤的最基本物理性质之一,对土壤的各种性状,如土壤的通透性、保蓄性、耕性以及养分含量等都有很大的影响是评价土壤肥力和作物适宜性的重要依据。不同的土壤质地往往具有明显不同的农业生产性状,了解土壤的质地类型,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价值。有关土壤肥力的概念,世界各国目前仍无统一的认识。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其中,养分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温度和空气是环境因素,水既是环境因素又是营养因素。各种肥力因素(水、肥、气、热)同时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参考。
土壤的容重和基本组成 http://www.fjycw.com/ViewNews.aspx?GUID=50-48-50-48-48 三.土壤有机质的组成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一般占固相总重量的10%以下,却是土壤的重要。
作物生长与环境的基本知识篇 第一节 作物生产及发展趋势概况一、作物生产的重要性二、作物的概念、起源与传播三、作物的分类第二节 作物生态类型和种植区划一、作物的生态类型二、种植业区划第三节 作物布局一、作物布局的概念二、决定作物布局的因素三、作物布局的基本原则四、作物布局的步骤与内容第四节 作物生产发展趋势一、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二、作物生产发展的途径三、发展先进适用技术第五节 作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一、作物的生育期二、作物生长的一般规律三、作物生产的基本条件第六节 作物的产量及其形成一、作物产量的基本概念二、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及形成思考题 第一节 种子的休眠与萌发一、种子休眠二、种子萌发第二节 植物营养生长一、根的生长二、茎的生长三、叶的生长第三节 植物的生殖生长一、花芽分化二、开花、传粉三、受精作用四、果实与种子的形成第四节 植物的衰老与脱落一、植物的衰老二、植物的脱落第五节 植物的生长规律一、植物生长大周期二、植物生长的周期性三、生长相关性四、植物生长的其他特性五、植物的运动思考题 第一节 太阳辐射一、太阳辐射的概念及量度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三、太阳光谱四、光照强度五、。
油菜的习性及世界主要分布、中国分布 一、油菜的定义:油菜,又叫油白菜,苦菜,拉丁文名:Brassica napus L.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原产我国,其茎颜色深绿,帮如白菜,属十字花科白菜变种,花朵为黄色。农艺学上将植物中种子含油的多个物种统称油菜。目前油菜主要栽培(品种)类型为:白菜型油菜(Brassica rapa(campestris)L.),芥菜型油菜(Brassica juncea L.),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二、油菜的生长习性:油菜是长日照作物,性喜冷凉或较温暖的气候,油菜整个生育期是在日平均气温22℃以下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363376430完成的,当气温高于3℃时,油菜籽才能发芽出苗,因地区间气候有差异,导致油菜种植季节不同,因而有冬油菜和春油菜之分。在平均气温下限为10℃、最冷月平均气温下限为-5℃时的油菜仍可安全越冬,具有这种气候条件的地区可以种植冬油菜,中国南方长江流域各省,冬季冷凉、春季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冬油菜,冬性强的中、晚熟品种出苗后,需在0~5℃左右的低温下经过15~30天的春化才能现蕾、开花、结果,冬油菜在秋季播种春末收获;冬季平均气温为0~10℃,最暖日均气温在20℃以下的寒冷地区可种春油菜,春油菜品种对低温要求不十分严格,既能秋播夏收,。
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谁提出并定义的 生态学的渊2113源“生态学”一词是5261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1866年提出的。海克尔在4102其动1653物学著作中定义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其有机及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特别是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有益和有害关系。其后,有些博物学家认为生态学与普通博物学不同,具有定量的和动态的特点,他们把生态学视为博物学的理论科学;持生理学观点的生态学家认为生态学是普通生理学的分支,它与一般器官系统生理学不同,侧重在整体水平上探讨生命过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从事植物群落和动物行为工作的学者分别把生态学理解为生物群落的科学和环境条件影响下的动物行为科学;侧重进化观点的学者则把生态学解释为研究环境与生物进化关系的科学。后来,在生态学定义中又增加了生态系统的观点,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归纳为物质流动及能量交换;20世纪70年代以来则进一步概括为物,质流、能量流及信息流。生态学的发展 生态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萌芽期、形成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萌芽期古人在长期的农牧渔猫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知识,诸如作物生长与季节气候及土壤水分的关系、常见动物的物候习性等。如公元前4世纪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粗略描述动物的不同类型的栖居地,还按。
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有哪些 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其类别和特点,主要是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类型和特点,又受到耕作、施肥、排灌、平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