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诗正,清朝大臣。字养仲,号芗林,又号文濂子,钱塘人。雍正八年探花,官至东阁大学士,卒谥文庄。书法初学柳公权,继参赵孟、文徵明,晚师颜真卿、李邕。 著有《矢音集》。 值得注意的是,画册中建筑的描绘均采用“海西画法”,冷枚作品中体现的这种画风特性,是在中国传统界画的基础上运用透视法增强画面的空间深度感并以明暗关系区分阴阳向背,说明曾为康熙皇帝所赏识的“海西法”在雍正、乾隆朝的宫廷建筑绘画中已被日渐欣赏和接受。
清雍正时期有个风流探花、书法奇才,因为后来官至户部侍郎,又是乾隆的御用书法家,且很喜欢组织一些半官方性质的书法交流活动,所以被今人戏称为清朝的“御用书法家”。他就是清朝大名鼎鼎的书法家—梁诗正。
梁诗正擅长书法。清人吴修在《昭代尺牍小传》称“诗正工书。”清人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书中说到梁诗正的书法:“公书初学柳成宫,继参文、赵,晚师颜、李。”后人对梁诗正的书法评价很高,启功先生多次提起“二梁”,启功先生的书法也受到梁诗正的影响。
梁诗正还有个非常有趣的典故:命乾隆作书童。清人王昶在《春融堂集》中评梁诗正书法:“公常言,往在上书房为高宗作擘窠大字,适宪皇驾至,诸臣鹄立以俟,宪皇命作书,墨渍於袖,又命高宗拽之。”
乾隆初为南书房行走,迁户部侍郎。建议八旗应行边屯,停止募补绿营,以补国用。乾隆十年擢户部尚书。上疏皇帝要以节俭为要。乾隆十三年,调兵部尚书。次年,为刑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协办大学士。乾隆十五年,调吏部尚书。乾隆二十三年,丁父忧,召署工部尚书,调署兵部尚书。乾隆二十五年,仍命协办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乾隆二十八年,授东阁大学士,寻卒,谥文庄。
骨骼秀挺,气息连贯,气质文雅,错落有致,疏朗分明,作为梁诗正行书代表作,在馆阁体盛行的清代,相对难得地呈现出了丰富的个人笔意。
作为梁诗正行书代表作,在馆阁体盛行的清代,相对难得地呈现出了丰富的个人笔意。
梁诗正,清朝大臣。字养仲,号芗林,又号文濂子,钱塘人。雍正八年探花,官至东阁大学士,卒谥文庄。书法初学柳公权,继参赵孟、文徵明,晚师颜真卿、李邕。 著有《矢音集》。 值得注意的是,画册中建筑的描绘均采用“海西画法”,冷枚作品中体现的这种画风特性,是在中国传统界画的基础上运用透视法增强画面的空间深度感并以明暗关系区分阴阳向背,说明曾为康熙皇帝所赏识的“海西法”在雍正、乾隆朝的宫廷建筑绘画中已被日渐欣赏和接受。
清雍正时期有个风流探花、书法奇才,因为后来官至户部侍郎,又是乾隆的御用书法家,且很喜欢组织一些半官方性质的书法交流活动,所以被今人戏称为清朝的“御用书法家”。他就是清朝大名鼎鼎的书法家—梁诗正。
梁诗正擅长书法。清人吴修在《昭代尺牍小传》称“诗正工书。”清人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书中说到梁诗正的书法:“公书初学柳成宫,继参文、赵,晚师颜、李。”后人对梁诗正的书法评价很高,启功先生多次提起“二梁”,启功先生的书法也受到梁诗正的影响。
梁诗正还有个非常有趣的典故:命乾隆作书童。清人王昶在《春融堂集》中评梁诗正书法:“公常言,往在上书房为高宗作擘窠大字,适宪皇驾至,诸臣鹄立以俟,宪皇命作书,墨渍於袖,又命高宗拽之。”
乾隆初为南书房行走,迁户部侍郎。建议八旗应行边屯,停止募补绿营,以补国用。乾隆十年擢户部尚书。上疏皇帝要以节俭为要。乾隆十三年,调兵部尚书。次年,为刑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协办大学士。乾隆十五年,调吏部尚书。乾隆二十三年,丁父忧,召署工部尚书,调署兵部尚书。乾隆二十五年,仍命协办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乾隆二十八年,授东阁大学士,寻卒,谥文庄。
骨骼秀挺,气息连贯,气质文雅,错落有致,疏朗分明,作为梁诗正行书代表作,在馆阁体盛行的清代,相对难得地呈现出了丰富的个人笔意。
作为梁诗正行书代表作,在馆阁体盛行的清代,相对难得地呈现出了丰富的个人笔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