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董其昌十七岁开始练习书法,从临摹开始,最终成为一代大家!

2020-07-24新闻8

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中有如下记载:十七岁时参加会考,松江知府衷贞吉在批阅其考卷时,按董其昌的文才本应名列第一,但嫌其考卷上字写得太差,就将第一改为第二,而将字写得比较好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拔为第一。

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董其昌,从此钻研书法。董其昌写道:“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世南),以为唐书不如魏晋,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繇)《宣示表》、《力命表》、《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征明)、祝希哲(允明)置之眼角。”

书画理论对后世极有影响,有《容台集》、《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等著作传世。其绘画多从古人画迹着手,通过悉心模仿和兼收并蓄地加以融会贯通,探求得古人的笔墨情趣。他擅长运墨,墨色鲜丽,层次分明,于意趣简淡中见天真秀润。这一运墨特点,也体现在他的设色山水画中。

董其昌的字其实不太好用刻贴去看,他的字的精髓在用墨以及笔和纸的搭配。董其昌好用金箔纸和淡墨,信手写去,情趣十足,也算一大风格。

董其昌的字是好的无疑。涉猎广博,技巧纯熟,变化也多。董其昌最好的比较对象是赵子昂。董其昌一生和赵子昂较劲,老了终于服气,最后死了落得个和赵子昂一样的谥号“文敏”,也算得其所。

古人欲留书名,先要留人名。“字以人传”才是中国传统文化底色。董其昌靠什么传呢?看他的人生履历就知道了:帝王师,书画痴。这样的人在自己的时代必然是要留书名的。而流传到后世,被康熙推崇,最后成为整个明朝的书法代表,既有自己的功底成色在,也有运气和偶然成分在。不过董其昌的个人名声其实也是值得推敲的。

通俗来讲董其昌好临摹各派大师的字,从颜真卿,米芾,欧阳询再到二王,涉猎之广无人能及。而且他重在取他人所长融入自己风格,所谓“学古人的精气,师其意而遗其形”。他的字重笔墨和韵味,疏朗端庄,结体紧致。

董其昌的书法初学颜真卿,后转学虞世南,又弃唐学晋。当他在大收藏家项子京家见到米芾、杨凝式、怀素的真迹后,立即从米芾的率意,怀素的流畅中悟出用笔的法门,从杨凝式《韭花帖》的疏朗布局中悟出章法的奥秘,再加上禅佛的影响,使他的书法充满古淡、散远的书卷气息。董其昌能熟练地控制长锋羊毫,用笔轻松若不经意,线条细长、婉转、流畅。然而由于缺乏顺涩、提按、疾缓的变化,尽管做到了散逸、虚飘和圆熟,却难免模式单一和笔力浮滑。软性的特征在董其昌书法中表现得如此突出,与他的个人性格和审美追求十分吻合。

在董其昌如日中天的时候,一个书法革新潮流正在兴起,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是其代表者。他们以用笔的提按反差、线条的疾速回环、字距的紧密无间、结体的错落险峻、布局的促迫动荡,表述着对董其昌软性书风的逆反,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在当时还不能成为时代的主流。

#书法字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