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乘风破浪奔小康|55户平均年龄70岁 烟台衣家村人用一锤一锹开辟致富山路

2020-07-24新闻11

齐鲁网·闪电新闻7月24日讯 7月23日,中宣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报道活动采访团到烟台进行实地采访。

烟台市栖霞市亭口镇衣家村位于大山深处,山陡路险,常年缺水,灌溉难、上山难问题突出,曾是个积贫积弱的典型穷山村,2016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1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0.8万元。

2017年,衣家村在党支部书记衣元良的带领下,喊出“宁肯干穷了,不能等穷了”的口号,决心干出一番事业、探索发展出路。同年9月,村党支部成立村社一体的一点园合作社,55户村民中有53户入社,合作社采取“原始股+创业股”模式运作,推行“工票制”记工。其中,原始股就是户口、土地在村的,只要入社,就可以分1股,目的是照顾老弱病残和贫困户,让所有人享受发展红利;创业股就是劳动力入股,全村无论男女老幼,只要参与集体劳动,均按照男工一天120元、女工一天80元的标准发放“工票”,满2000元折合成1股,将来可以享受分红,还可以用于购买合作社提供的苗木、管道、水费、化肥等。

合作社成立后,该村把发展的第一板斧瞄准了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水和路,现状难以改变,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打井、修路,势在必行。”衣元良在动员会上这样号召群众。

可是,据估算,把进山的路修通、把水通到果园地头,至少需要400万元投入,这对村庄无异于一个天文数字。万事开头难,衣元良东拼西凑,向朋友借了15万元,将钻井队拉到村里,打了一口335米的深井。出水的那一刻,吃够了缺水苦头的老百姓像过年一样高兴。

70岁的“修路大军”集结

看到百姓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解决上山路这个历史性难题又提上日程。衣元良拿出一面党旗,和10多位党员郑重地写下自己的名字,插在了工地上。从2017年7月,发动群众组成平均年龄近70岁的“修路大军”,发扬新时代“愚公精神”,自力更生、开山辟路。

拼了!全村男女老少“总动员”共同目标:修路

为了修路,全村男女老少“总动员”。因为没有钱,衣家村“一分钱当两分花”,手套正面磨破了就翻过来戴,炮锤柄断了就换个柄接着用。村办公室有个卷曲变形的铁锤,它锤面削减掉3公分,腊木做的锤柄共换过4根。

很多在外地上班的人,听说村里修路的事,纷纷通过微信给衣元良发红包,让他给大家买手套戴。衣忠先是山东省水利设计院的普通职工,回家过年看到乡亲们干活的场面,他非常感动,含着泪说:“元良,咱老家人太不容易了!别的忙我帮不上,我赞助10万块钱,你领着大伙好好干吧!”接到钱的那一刻,衣元良暗暗发誓:就是有天大的困难,也要把路修起来,不为别的,就为对得起百姓这份心!

修路那一年,衣家人一直奋战到临近年关。当时,天寒地冻,大伙手冻裂了,脸冻伤了,鼻涕也冻出来了,但没有一人退缩。腊月十八,下了一场膝盖深的大雪,实在干不动了,村民们才下了山。正月初九,又接着开始干。这一天参加劳动的人最多,有50多人,很多是在外面上班回家过年的人,他们说:“我们什么都不要,就是上来帮忙,村里的发展不能缺了我们!”

村“两委”发出修路号召,83岁的杨淑兰第一个举手支持。岁数大了,干不了重活,但她总能出现在最需要人的地方,一干就是一整天——看到路面有碎石,她就拿着铁锨去平整;看到有人在垒墙,她就搬石头……村民劝她,“婶,你少干点,你来了就好。”她却说:“不,我能干多少就干多少,多一个人多一分力。”

由于山形陡峭,百姓将绳子一头系在腰上,一头系在树上,打炮眼、炸山路,2米深的炮眼打了2300多个,炸药用了2吨多。面对大量石块,没有钱雇施工队,村民就用铁锤砸碎石,用铁锨平路面,用双手砌石墙。最终用半年时间,凭借仅有的30多个劳动力,硬生生开辟出一条5.5米宽、5.5公里长的环山路,砌起3公里路边墙,改变了上山无路的状态。

在不到3年时间里,衣家村依靠双手解决水和路问题,发展起特色产业项目,开拓出集体群众“双增收”的致富路,衣家村已发展成为“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村”、山东省发改委确定的乡村振兴1000个示范村之一。目前,全村共栽种“晚红脆”桃树2000余棵、养殖藏香猪170余头,建设玉木耳种植大棚9个。预计到2020年底,衣家村可实现村集体收入1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6万元。

闪电新闻记者 时慧敏 崔丽霞 烟台报道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