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不吃几口“冰”,怎能镇得住这张牙舞爪的“热魔”。夏天吃“冰”,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古人也特别喜欢用“冰”来消夏。
《清宫词》中有这样的诗句:满堆冰果难消暑,敕进金盘哈密瓜。文末还专门介绍了“冰果”的做法呢:“以杂果置盘中浸以冰块,都中夏日燕饮必备。”就是在盘中放上冰块,再把各种水果置于冰块上,达到冰镇的效果。
但这还不是古代的冰箱,《周礼》中记载了古代冰箱,叫冰鉴。1978年在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被认为是最早的“冰箱”。
它是一个2层的容器,外层是方形,里面有一个圆形方口的缶,可以取出,水果、酒水等食物就是装在缶里,缶和外层冰鉴之间可以放冰。上面有个大盖子,大盖子中间还开了个小盖子,取东西时不用整个盖子打开,只要把缶口上面的小盖子打开,就可以取里面的食物了。还专门配有取食物的长柄勺子呢。
到了明清时期,已经有很多用红木或黄花梨木做成的冰鉴,木质的外层,箱内铺上铅或锡,因为铅和锡的导热性差,保温的效果好,冰块放进去,可以一整日都没有完全融化。铺了一层铅或锡,既能保温,又能防止冰块融化时,水会侵蚀到木头。
用木做的冰鉴,表面的装饰和色彩更丰富了,就像一件艺术品。鉴的底部有泄水小孔,冰融化后的水,可以通过泄水孔流出。箱体两侧设有提环,方便搬运。顶上盖子,开有双钱孔,既是抠手,又是冷气散口。把冰鉴摆在室内,既能当冰箱,又是一台空调。
古代的冰块
古代没有电,古代的冰箱不能像现在的冰箱这样通过电力制冷,那古代的冰块是从哪里来的呢?
最开始时,古人用的都是天然冰块,也就是寒冬腊月时,把自然界的冰块运回来,放到地窖里保存,也称为冰窖。夏天用冰时,再从冰窖中把冰取出来。这种储存方式,随着温度的变化,肯定是有很大损耗的,所以,冬天采集冰块时,通常都要按使用量的3倍来储存。
采冰、运冰、存冰,都是费力又花钱的事儿,普通老百姓肯定是享受不上的,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平民百姓只有采冰、运冰的份儿,在古代这还是个专门的职业呢,叫凌人。
到唐朝时,人们因生产火药而大量开采硝石时,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使水降温到结冰,从此,人们就学会了制冰,不再受季节的限制。
但据《列子》中记载,老子就曾经发明了制冰的方法,只是这个方法失传。老子是道家创始人,道家善于用矿石炼制丹药,所以,老子所创的制冰法,也可能就是硝石制冰。
有了制冰法后,冰量大增,冰不再只限于王公贵族享用,市面上也有冰块出售了,只是价钱不会便宜就是了,还是稍有些地位的人才能享用。
虽然有了制冰法,但天然冰块仍然是重要来源,清朝时,仍然有专门人员,三九天时,从护城河取冰块藏到冰窖中,以供夏天,皇室成员及达官显贵们使用。
宋朝时,除了冷酒,各式各样的冷饮也逐渐多了起来。市集上的冷饮琳琅满目,夜市的冷饮铺子就更多了。“冰雪甘草汤”“雪泡豆儿水”“凉水荔枝膏”等,都是当时颇受欢迎的冷饮。
苏轼 《元祐三年端午贴子词·皇太后阁》中就有:“水殿开冰鉴,琼浆冻玉壶”的诗句。
到明清时期,藏冰已不再单是官府行为了,也出现了很多民间冰窖,普通人也有机会享受到清凉一夏。
清代严缁生《忆京都词》中就说到,“冰窖开后,儿童舁卖(抬着卖)于市。只须数文钱,购一巨冰,置之室中,顿觉火宅生凉。余戏呼为水晶山,南中物也。”
这个时候,冰镇食物已经遍布大街小巷,盛夏时节,还有很多小贩挑着担子,沿街售卖“凉水”,就是一些冰凉饮品。
当然,总有些吃不上冰的人,但民间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会把西瓜等瓜果食物,装到篮子里,再吊到井里,用井水浸泡,过几个时辰再拉上来,吃起来也是透心凉。
自然界中有个规律,春夏时阳气浮于外,秋冬阳气内收于里。对于地球来说,浮于外就是地表以上,春夏两季,地面上的温度比地下温度高,冬天正好相反,所以地下室、井水、海水都是冬暖夏凉的。夏天的井,就好比一个天然的冰箱。用井水冰镇的方法,直到几十年前冰箱还不普及时都还很流行,现在一些农村地区还照样延用这种不花钱的冰镇法呢。
怎样吃冰更好?
炎炎夏日,酷热难耐,吃几口冰镇爽口的冷饮冰果倒也无妨,毕竟高热中暑是会要人命的。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夏天的规律是阳气浮在外面,中间的脾胃阳气是相对较弱的,贪吃冰镇食物,会给脾胃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或许有些问题不会即时发作,而是潜伏下来,秋后再找你算账,甚至潜伏多年,最后找你算总账。“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夏天消暑吃冰,还是要适可而止。
而且,也要学会一些方法,修补吃冰带来的伤害。比如“冬吃萝卜夏吃姜”,夏天吃姜,就是应对冰镇食物的,所以,爱吃冰的人,夏天也要多吃些姜。
重庆人、四川人大夏天也要吃麻辣火锅,不只是上瘾,也是本能,通过辣椒的温热辛散,把积在体内的寒湿之气排泄出去,才能保证身体的平衡。
所以,吃冰还是吃辣,吃姜还是喝凉茶,不是独立判断的,要根据个人当时的体质决定,日常饮食也应该做好平衡,不要一味的偏于某一方面,而导致身体的失衡。
给大家推荐一种姜的吃法,喜欢吃冰的人,或脾胃虚寒的人,可以常吃。
醋泡姜
材料:嫩姜,陈醋,冰糖。
▼做法:嫩姜洗净,晾干水分,切成如1元硬币大小的片,把姜片放到带盖的容器中,倒入陈本草,没过姜片即可。如果不喜欢吃太酸,可以加一点冰糖一起浸泡调味。盖好盖子,泡7天后就可以吃了。
姜是老的好吗?
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嫩姜的辣度没那么强烈,做醋泡姜一般建议用嫩姜即可。如果用来熬驱寒的姜汤或姜枣膏,建议用老姜。
姜要不要去皮?
姜肉是辛温散寒的,而姜皮是辛凉清热的,一般情况下,建议不要去皮,缓和姜的辛散之性。如果胃寒严重,或用于寒证时,建议去皮。
晚上能不能吃姜?
醋泡姜建议早上吃,可以当零食吃,也可以就小米粥当早餐吃。早上阳气生发,姜也是辛散生发之物,早上吃是同气相求,更符合身体的规律。晚上阳气要收敛,发散的食物应该少吃,以免导致上火、失眠、燥热等问题。所以,一般无特殊情况,晚上不要吃醋泡姜,但炒菜时放点姜当佐料是没问题的。如果晚上受寒,是可以吃姜或喝姜汤的。
姜要吃多少?
一般来说,每人每天吃2-3片醋泡姜即可。我一般是21片姜泡一瓶,够吃7天。这瓶开始吃的时候,就开始泡下一瓶,上一瓶吃完,新一瓶正好泡了7天,也可以吃了。就这样2瓶循环,不会中断。
一次多泡一点不行吗?
也可以,但泡的时间越长,姜的辣味越淡,发散的作用就减弱了,而醋的收敛作用增加了,想要散寒的话,效果就没有泡时间短的好。
泡的时候,姜一定要洗干净并晾干水分,盛放的容器也要干净,整个制作过程要无水无油,
否则很容易变质。如果全过程无水无油,醋泡姜即使放在常温下,也可以长期保存。
吃完姜片后,剩下的醋还能用吗?
可以,只要没有变质,醋可以反复使用,姜吃完了,再加入新的姜片即可,如果醋不够了,再倒入新醋,没过所有姜片即可。
每次取用姜片和新加入姜片时也要注意无水无油,以免腐败变质。
结语
夏日吃冰的习惯,自古便有,它本不是什么恶事。只是现在获得冰镇食物太容易了,很多人吃起冰来肆无忌惮,结果把身体吃坏了。
要肯定的是,冰箱是一个伟大的发明,但它能给人类带来福利还是灾难,还要看我们怎样运用。
夏天吃冰消暑无可厚非,但也要考虑自己的体质,并且要适可而止,还要学会及时的修复身体损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