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是什么书? 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一

2021-03-19知识2

为什么说姚江之学江右得其传关于阳明之学的江右一脉的学术传乘及特点:透过《明儒学案》,我们看到明代的儒学几乎是阳明学的天下,但阳明学从産生之日起,其实一直受到居于。

明儒学案的图书目录 陆澄、顾应祥、黄宗明、张元冲、程文德、徐用检卷十五 浙中王门学案五万表、刘塙卷三十七 甘泉学案一湛若水卷三十八 甘泉学案二吕怀、高攀龙卷五十九 东林学案二钱一本、孙慎行卷六十 东林学案三顾允成、史孟麟、刘永澄、薛敷教、叶茂才、许世卿、耿橘、主事黄洛村先生弘纲(黄弘纲)、主事何善山先生廷仁(何廷仁)、张元忭、文恭罗念庵先生洪先(罗洪先)卷十九 江右王门学案四处士刘两峰先生文敏(刘文敏)、曹于汴、舒芬、来知德卷五十四 诸儒学案下二卢宁忠、吕坤、阎禹锡、潘士藻、蔡汝楠卷四十一 甘泉学案五许孚远、冯从吾卷四十二 甘泉学案六唐伯元:/b、周瑛、蔡清.com/zhidao/wh%3D600%2C800/sign=cc377cd1900a304e5277a8fce1f88bbe/30adcbef76094b369d871338a4cc7cd98c109dc9.jpg\" esrc=\"http://b.hiphotos、张鼎、段坚、南大吉卷三十 粤闽王门学案薛侃、征君章本清先生潢(章潢)、佥事冯慕冈先生应京(冯应京)卷二十五 南中王门学案一黄省曾、周冲、霍韬、薛蕙、薛敬轩瑄、吴康斋与弼、陈剩夫真晟、周小泉蕙、何廷矩、朱节、钱德洪卷十二 浙中王门学案二王畿卷十三 浙中王门学案三季本、黄绾卷十四 浙中王门学案四董澐(附子谷)、孟化鲤.hiphotos。.

阳明学派的崛起原因 王阳明在世时,其学术思想虽然有一定的影响和为一部分人所接受,但还不是很广泛,而且不时遭到朝廷内外的攻击和责难,更被程朱理学的信奉者斥之为“伪学”,攻之为“异端”。明朝中叶以后,随着程朱理学日益失去控制人心的作用,王阳明的学术思想才逐步左右思想界,风靡一时。在教育领域里,程朱学派养成的教育传统窒息了自由思想。当时的知识分子都把熟读朱熹注的“四书”和《性理大全》等书,奉为金科玉律,不敢稍有出入,否则被诬为离经叛道e5a48de588b6e799bee5baa631333361303130。“王学”的出现,要求人们摆脱程朱学派章句语录的桎梏,“反求诸心”,追求自己智慧、道德的灵光,这在当时学术界确实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王学”将封建主义的伦理道德说教臻于系统和完善,而且具有简易明白、通俗易懂的特点,更便于推行和传播,所以也深得封建统治阶级青睐。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任何一种新的和具有革新性的学术、思想流派的崛起和确立,其权威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作为“王学”的创始人和学派的首领,王阳明是充分具备这些条件的。王阳明在政治实践、教育实践和学术成就方面,如果按封建主义的标准来衡量,在“立功”、“立德”、“立言”等要求上都是堪称楷模的。

为什么王阳明得不到我国的推崇? 问题不成立,王阳明生前得到的推崇不亚于孔孟。又看到某人在这个问题下胡说八道,实在看不下去,来答一下。王阳明在中国不受推崇其实是从明末开始的,直至清末,而在此之前。

孙应鳌的哲学 在哲学思想上,孙应鳌在晚明王学全盛之时,继承并发展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并通过与浙中王门的王宗沭、泰州王门的徐樾、赵贞吉、罗汝芳、耿定向,江右王门的邹守益父子、罗洪先、胡直、邹元标,南中王门的除阶,楚中王门的蒋信,黔中王门的李渭、马迁锡等王门弟子的广泛交往,相互切磋,对各派理论学习理解,消化吸收,发展创新,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心学理论体系。孙应鳌早年师事徐樾,徐樾即传其心斋之学。徐樾之师为泰州王门大师王艮(心斋)。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二《泰州学案一》云:“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泰州之后,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龙蛇,传至颜山农、何心隐一派,遂复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泰州王门学者大都不受传统经典的限制,“多以赤手搏龙蛇”的狂者精神对经典进行随意发挥诠释,故往往轻视经典,蔑视权威。孙应鳌学得其中之三昧,其显著的学术特色便是敢于以“六经注我”的心学精神,自作主宰,标新立异,勇于理论创新,不拘权威之说,不受书本约束。例如他讲《论语》中“温故而知新”时说:“温故知新,学者多以所闻所得为解。某妄意谓:故者,当如《孟子》言性则故之故;新者,当如《大传》日新盛德之新。凡天地万物之实体。

孔子之后,历朝历代,儒家都有哪些代表性人物?不算孔孟荀。大秦以后的封建时代除了王安石,没有一个可以作为儒学的真正代表。其他的要么就是不成熟不完善,要么就是对儒学。

黄绾是怎样\ 王守仁生前长期讲学,弟子众多。他死后虽然在政治上受到排斥,学术思想遭到攻击,而其心学思想体系却风靡一时,广泛传播。《明儒学案》中,仅王门学者就有浙中、江右、南中。

#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一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