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季风和信风的区别? 低气压带翻译

2021-03-19知识28

什么是地转偏向力 地球自转偏向力(简称地转偏向力),是指地球上一切作水平运动的物体,由于地球自转而发生偏向的一种力。这种水平运动的偏向力,最早是法国数学家科里奥利加以研究和确定的,故又称科里奥利力由物理学知道,如果质点相对于以匀角速转动的参照系运动,则该质点要受到一种惯性力的作用,该惯性力依赖于相对速度和参照系的转动角速度以及质点的质量,这种惯性力称为科里奥利力。同理,由于地球的自转,当物体相对于地面运动时,对于站在地面上的观察者来说,感到物体运动的方向发生了改变,设想物体受到一力的作用,此力称为地转偏向力,也就是物理学中的科里奥利力。地球除绕太阳作公转外,还不停地绕地轴作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其地转角速度以Ω表示,它的大小为:Ω=7.29×l0-5(弧度/秒)Ω的方向是沿着地轴垂直于北极点地平面向上(这里的“日”是指恒星日·,一恒星日等于23时56分)。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各处的地平面发生转动。就北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1333332633035半球来说,以极地平面为例,由于地球的旋转使极地地平面产生一个绕它的垂直轴作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它的角速度就是地转角速度。若有物体相对于极地地面运动时,站在地面上的观察者会感到。

什么风称为信风? 信风又叫贸易风指的是在地空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风。在赤道两边的低层大气中(就是南北纬30度之间),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这种风的方向很少改变。

高考全国卷地理如何学习? 详细内容可以参看我发的『秘笈总结—链式网状推导法与地理要素时空联系』:https:// zhuanlan.zhihu.com/p/58 719508 1、地理要素时空联系 地理学习可分为 时间和空间 两大。

美国为什么扑不灭加州大火? 地理位置就容易起火,说白了加州很。https://www. nbclosangeles.com/news/ local/Southern-California-Wildfires-205975171.html https:// en.wikipedia.org/wiki/D iablo_wind 。

季风和信风的区别? 低气压带翻译

地理问题 水平地转偏向力亦称地偏力,因为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以地球经纬网为参照系的力。地转偏向是科氏力(科里奥利力)在沿地球表面方向的一个分力。信风(又称贸易风)指的是在地空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风。信风(trade wind)在赤道两边的低层大气中,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这种风的方向很少改变,它们年年如此,稳定出现,很讲信用,这是trade wind在中文中被翻译成“信风”的原因。

季风和信风的区别? 区别在:季风是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对流现象。即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和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并且它们的转换具有暴发性的突变过程,中间的过渡期实短。而有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地区的定向风叫信风。在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向发生偏离,北半球形成东北信风;南半球形成东南信风,简单说就是定向风。

海洋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太平洋上的风可以说是信风和季风吗?或者只能说其中一种? 信风(trade wind)在赤道两边的低层大气中,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这种风的方向很少改变,它们年年如此,稳定出现,很讲信用,这是trade wind在中文中被翻译成。

信风和季风有什么区别? 信风2113和季风的区别如下:信风(trade wind)在赤道两边的低层大5261气中,北半4102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1653,这种风的方向很少改变,它们年年如此,稳定出现,很讲信用,这是trade wind在中文中被翻译成“信风”的原因。信风带一般分布在南北纬5°~25°附近,并仅限于对流层的下层,平均厚度在4000米左右。由于信风[1]是向纬度低、气温高的地带吹送,所以没有水汽凝结条件,属性干燥;世界上有些沙漠和半沙漠,多分布在信风带。中国古代文献中有“信风”这个词,指的是“随时令变化,定期定向而来的风,即季候风”。查《辞源》“信风”条可以看到这个解释及引用文献。所以,信风这个词可以是泛指,也可以是如这里现代气象学中的专指trade wind的意思。季风(monsoon),由于大陆及邻近海洋之间存在的温度差异而形成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具有这种大气环流特征的风称为季风。现代气象学意义上季风的概念是17世纪后期由哈莱(Halley)首先提出来的,即季风是由太阳对海洋和陆地加热差异形成的,进而导致了大气中气压的差异。夏季时,由于海洋的热容量大,加热缓慢,海面较冷,气压高,而大陆由于热容量小,加热快,形成暖低压,夏季风由。

#低气压带翻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