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大明风华:朱棣无法阻止的汉王叛乱,朱高炽只用8个月就解决了

2020-07-24新闻23

汉王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第二个儿子,他和长子朱高炽都是徐皇后所生。他也是靖难时期立功最多的人,是明朝前期叱咤风云的重要人物。

“靖难战争”中朱高煦一直追随朱棣鞍前马后,并屡屡作出卓越贡献,朱棣对他的这个二儿子一直钟爱有加,甚至对他说:你功劳很大,你大哥身体不好,你好好干,将来太子之位,肯定是你的。

朱棣靖难成功后,其实也想过立汉王为太子,当时朱棣即皇帝位后,马上就册立原配徐氏为皇后,按说册立皇后同时就应该立太子,而当时朱高炽已经被朱元璋立为燕王世子,而且他是嫡长子,那么就应该立他为太子,这也符合明朝立嫡立长的继承原则。

但朱棣却一直没有立,直到永乐二年,以解缙为代表文臣抓住朱棣喜欢孙子朱瞻基这一心理特点,天天在朱棣耳边夸赞朱瞻基,最终朱高炽才被立为太子,将朱高煦封为汉王。

从两年不立太子这事,其实可以知道,朱棣也在犹豫,立朱高炽为太子是顺理成章的事,但这拖延的两年,可以有很多变化,一方面可能扶朱高煦上位,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自己慢慢食言做铺垫,无论结果如何,朱棣都是双赢。

朱高炽被立为太子之后,朱高煦难免情绪难平,大明风华中的朱高煦就表现得很明确,他不服气,他要争太子位。所以他一直不愿意去就藩,坚持留在朱棣身边,几次三番惹事生非,惹得朱棣非常不高兴,终于在永乐十五年被强行送到乐安州就藩(今山东惠民县)。而汉王造反一事又是怎么回事呢,这还得从永乐皇帝的驾崩开始说起。

朱棣驾崩,汉王造反

明永乐22年,朱棣在第五次远征时,突发疾病,朱棣死前召杨士奇到榻前,想将皇位传给汉王。朱棣说:老大朱高炽身体不好,只有一两年的寿命了,如果让这样一个形同死人的人坐在龙椅上,和坐一个尸体有什么区别。

如果他死了朱瞻基继位,老二、老三肯定不服,必然起兵造反。而当时全国的精锐都在汉王手中,而且他有着丰富的领兵作战经验,朱瞻基是肯定打不过的。所以他要杨士奇想一个办法,即能保天下不乱,又能保太子一家的平安。

杨士奇说:南京是陪都,可以让太子一家到南京生活,并要汉王写下血书保证太子一家平安,否则死后不得入祖庙。这办法看似可行,而杨士奇当天晚上就拿着这份诏书去找了太孙朱瞻基,商量解决办法。

在杨士奇的支持下,朱高炽在北京登基了,并昭告天下。而汉王对朱棣之死秘不发丧耿耿于怀,并以杨士奇、朱瞻基对朱棣驾崩秘不发丧为由,发动清君侧。

朱高炽派杨士奇去汉王军中做交涉,他知道,杨士奇此去,必定被汉王扣留。而当时一旁的赵王就提醒汉王,人家把造反的理由都给你送到门口了,如果你把杨士奇杀了,又拿什么理由去清君侧。

同时,朱高炽又将一直主张开战的朱瞻基贬到南京去读书,而让他读得全是永乐年间的兵部奏折,其实就是让他了解近几十年来全面开战的军事情形,加强他对用兵的理解。这一招明为贬,实际上却是让朱瞻基去南方七省,暗中联络各地藩王。

在朱高炽的再忍让下,汉王越来越跋扈,让南方藩王看到了他的残忍,无形中化解了汉王的后缘力量。

朱高炽这招以退为进,确实高,轻松化解了汉王出兵的理由,同时又让各地藩王都看到了新皇帝的仁慈,与汉王的暴力。这两位谁更适合当皇帝,一目了然。这一切朱高炽只用了8个月时间,就轻松瓦解了汉王势力,待朱瞻基登基后出兵,兵不血刃就赢了。

这都是大明风华中的剧情,而历史上汉王真的造反了吗?这事,其实一直存有疑虑。

从《明史》记载来看,朱高煦自永乐十五年被勒令就藩后,一直没有再生事。朱高炽父子继位后,一直对汉王朱高煦厚待有加,给他增加俸禄。朱高煦每天都上奏折说一些利国利民的大事,宣宗都按他说的办。

并对群臣说:“我爷爷曾对我父亲说,我叔叔有野心,应该防备他。然我父亲待他特别优厚。如今他说的,全是诚心话,看来他已经洗心革面,我为什么不听他的话呢。”

从这一段来看,明显是假仁假义,按朱高煦的性格,他根本不可能对宣宗低头。如果朱高煦提的意见都被宣宗采纳,而且能得到丰厚的赏赐,他为什么要反呢?

从《宣宗本纪》记载的朱高煦谋反的“事实”来看:朱高煦造反的时间是八月初一,而朱瞻基带大军征讨的时间是八月二十日。而这20天的时间里,朱高煦居然一直守在乐安这个小地方。8月21日,朱高煦毫无抵抗直接开门投降了。

从这个造反的表现来看,这完全不像一个亲历“靖难战争”、极富军事经验的人所做出来的事,反而更像一个圈套,所以朱高煦是不是真的造反,这事也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个悬案。

参考资料:《明史》

《宣宗本纪》

【END】

#明朝#朱棣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