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双缝衍射实验说明了哪些问题? 双缝实验说明什么

2020-07-24知识11

双缝实验到底说明了什么?很重要吗?为什么? 不同人对双缝干涉实验解读并不一样,哥本哈根派解读是光子可以同时经过双缝。这个试验没有惠勒的延迟选择试验有意思。苦于没有条件,我倒是想了一个类似惠勒的延迟选择实验的思想实验,不知道国内有没有人做的了,更不知道有没有人会做。理论不复杂,在延迟选择实验中利用两个厚一点的透镜,两条路线只有一个路线放上这个透镜,接收器一个也不亮,两边都放上,不影响原实验。双缝干涉实验究竟证明了什么 证实了光具有2113波动性。光的干涉现象是波动独有的5261特4102征,如果光真的是一种波,就必然会观察到1653光的干涉现象。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1773—1829)在实验室里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两列或几列光波在空间相遇时相互叠加,在某些区域始终加强,在另一些区域则始终削弱,形成稳定的强弱分布的现象,证实了光具有波动性。扩展资料当单色光经过双缝后,在屏上产生了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当屏上某处与两个狭缝的路程差是半波长的偶数倍时,则两列波的波峰叠加,波谷与波谷叠加,形成亮条纹。当屏上某处与两个狭缝的路程差是 半个波长的奇数倍时,在这些地方波峰跟波谷相互叠加,光波的振幅互相抵消,出现暗条纹。参考资料来源:-双缝干涉参考资料来源:-光的干涉双缝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双缝实验 让我们考虑这一“原型的”量子力学实验。一束电子或光或其他种类的“粒子-波”通过双窄缝射到后面的屏幕去。为了确定起见,我们用光做实验。按照通常的命名法,光量子称为“光子”。光作为粒子(亦即光子)的呈现最清楚地发生在屏幕上。光以分立的定域性的能量单位到达那里,这能量按照普郎克公式E=hv恒定地和频率相关。从未接收过“半个”(或任何部分,光子的能量。光接收是以光子单位的完全有或完全没有的现象。只有整数个光子才被观察到。然而,光子通过缝隙时似乎产生了类波动的行为。先假定只有一条缝是开的(另一条缝被堵住)。光通过该缝后就被散开来,这是被称作光衍射的波动传播的一个特征。但是,这些对于粒子的图像仍是成立的。可以想象缝隙的边缘附近的某种影响使光子随机地偏折到两边去。当相当强的光也就是大量的光子通过缝隙时,屏幕上的照度显得非常均匀。但是如果降低光强度,则人们可断定,其亮度分布的确是由单独的斑点组成-和粒子图像相一致-是单独的光子打到屏幕上。亮度光滑的表观是由于大量的光子参与的统计效应。(为了比较起见,一个60瓦的电灯泡每一秒钟大约发射出100000000000000000000个光子!光子在通过狭缝时的确被随机地。双缝实验是不是能说明世界有灵异存在?有没有科学解释? 科普:量子力学的单粒子双缝实验,它是否隐藏着量子世界的奥秘?单粒子双缝实验可以说是人类史上得到的最奇怪的实验结果之一。这也是最令人震惊的例证之一,它说明了量子世界与我们经典物理中的宏观世界是完全不同的。它表明了现实的本质可能完全不是物质的,至少与我们所熟知的世界大相径庭。图注:光波水波干涉实验的简单原理图注:水波干涉实验先从大家熟悉的说起,假设我们有一个皮球,它在水池里上下摆动,就会引起一圈一圈的水波向外扩散。在一段距离外设置一道中间有两条缝的挡板,然后当波纹碰上挡板时,大部分的波都会被挡板挡住,但波纹会从缝隙处穿过,然后开始新的波纹叠加,就会形成波的干涉条纹图案,也叫作干涉图。为什么会显示出这样的图案呢?这是因为当波纹穿过缝隙时,一个波纹的波峰刚好与另一个波纹的波峰重合,就会导致更大的波峰。当然两个波谷的叠加也能导致更剧大的波谷,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相长干涉”。但当一个波的波峰与另一个波的波谷相遇时,它们就会相互抵消,不会留下任何波纹,这就是“相消干涉”,所以在水面上有些地方会是起伏的波浪,有些地方是平静的水面并且交替变换。而且任何类型的波都会产生相似的干涉图,例如电磁波和声波。为什么说双缝干涉实验灵异? 之所以说2113其恐怖,是双缝干涉实验,这个实验当观察5261者出现的后,光线粒4102子的干涉会1653消失,然后变成两个条纹。好像这些光线粒子不喜欢别人的关注一样,看到就出现,不看到就不出现,这不得不让人涌起恐怖的怀疑!当有人开始看一个物体的时候,这个物体就开始发出具有粒子特性的光,因此我们就看见了。当没有人观察的时候,这个物体就变成了波。通俗点来说,网络游戏在玩家们看来一直都是在不停的运行,无论我看还是不看,游戏都在那里。其实,根本就不是那样,我不看的时候,那边的游戏就停止了!扩展资料:双缝干涉实验介绍在量子力学里,双缝实验是一种演示光子或电子等等微观物体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实验。双缝实验是一种“双路径实验”。在这种更广义的实验里,微观物体可以同时通过两条路径或通过其中任意一条路径,从初始点抵达最终点。这两条路径的程差促使描述微观物体物理行为的量子态发生相移,因此产生干涉现象。另一种常见的双路径实验是马赫-曾德尔干涉仪实验。参考资料:双缝实验_“双缝干涉”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导读:电子双缝衍射实验与意识无关,与定向影响有关!第五十五章:电子双缝衍射实验,到底该如何理解和解释?这一章的内容,思考了很久,电子双缝实验,可以说是量子物理学中,最令人不解的一个实验。以至于很多物理学家,都怀疑量子力学。就像一开始提到的爱氏和玻尔的争辩一样。量子力学到底是完备的,还是不完备的。贝尔不等式给出的答案,倾向于不完备。各位这个有意思的就是,贝尔不等式是倾向于不完备的,而不是说直接否决完备性论述。所以争论一直持续到现在。我的观点呢,很明确。我一直说世界是确定的,也就是完备的。但不完备性的表现,该怎么解释?答案就是描述事件运动的所有完备性因素,我们无法统统掌握,而且事件自己无法独立于系统。但我们要知道,世界是确定的。我昨天看了一个科普文章,文章说科学家想从零开始建立新量子力学。我对于这个文章,持欣赏但不赞同观点。欣赏是因为换一个角度去构建量子力学,无疑是好事。不赞同是我们无法推翻过去的成果,新量子力学,和现在已有的量子力学没有本质区别。世界还是现在这个世界,所以只有新的方法,没有新的量子力学。文章中的开头是这样的:“科学家使用量子理论的时间已经将近一个世纪了,但令人尴尬的是,。双缝衍射实验说明了哪些问题? 最开始的双缝干涉实验证实了光具有波动性,对牛顿时代光的粒子性提出了挑战。关于光是波还是粒子的争论,曾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之久。这场旷世争论加深了人们对光的本质(波粒二象性)的认识,并最终催发了量子力学的诞生。近现代人们对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证实了,像电子这样人们传统认为是粒子的客体也具有波动的特性,即电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更一般地,微观粒子普遍地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因此,近现代的双缝干涉实验也加深了人们对物质波的认识。图1.双缝干涉实验示意图历史回顾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进行了有名的双缝干涉实验,他让一束点光源的光通过一个双缝,然后在双缝后面的光屏上面观察到了干涉条纹,这是由于光具有波动性,光通过双缝到达显示屏上时由于走过的路程不同,从而产生相位的相长或相消。因此产生了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图2.英国物理学家 托马斯.杨图3.光的单缝衍射和双缝干涉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托马斯.杨的双缝实验之后过了一个多世纪,量子力学有所发展之后,人们对微观粒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即所有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为了在实验上验证电子的波动性,1961年 the University of Tübingen的物理学家 Claus J?nsson做了电子的双缝。

#波的干涉#光的衍射#科学#光的干涉#双缝实验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