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释迦牟尼的哲学思想 佛教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020-07-24知识26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目的和哲学思想是什么?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人生的痛苦问题,力图把人从生活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他的哲学是以探讨人生问题为主要宗旨的,即讨论人为什么活着、如何活着、人生命运、道德行为等等问题。但是,在讨论人生问题的同时,他也不可能不涉及宇宙方面的问题,如万物的起源、世界的形态等等。所以,释迦牟尼的哲学是以讨论人生为主,也包括宇宙起源、世界形态等方面的问题。其主要内容有谛说、缘起说、五蕴说、诸法无我说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属于什么哲学思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2113三,三生万物.体现了什么哲学5261思想的答案 又名《老子先4102生的哲学观的1653归属问题》耿阁(鸣天士君)著简论【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之文哲学观的归属问题耿阁之(鸣天士君)著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题记:把老子先生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理论观点归属为: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这四种观点都是不妥的都是不对的都是有待商榷的。她理应归属为:“E.彻底的唯物唯质主义的观点”。老子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至高无上的哲学观点:“既不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而不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又不是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也不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更不是所谓的那个什么都能让人迷死的彻头彻尾的悖理悖律那种谬到。释迦牟尼的佛学按哲学流派来分,是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释迦摩尼是佛教的创始人,其思想在当时也是很超前。佛陀的根本原理,是成立于无常、无我的缘起,例如舍利弗皈依佛陀前,只需告诉他:“世尊所说,诸法是因缘的生灭”。所以从各种方面来看,按哲学流派释迦摩尼的佛学是属于唯心主义。佛教有四大思想,一是人间性,即佛陀不是神化的人物而是像人类一样,是真实存在的,同样也具有七情六欲。二是佛陀具有生活性,佛陀所发展的佛教,非常重视生活,对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卧,处处都有教导,处处都有指示。三是利他性,即佛陀存在的本质是给众生带来利益,而不是损失他人的利益。四是喜乐性,给人们带来欢乐。做很多让众生感到快乐的事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佛教所传达的肯定是唯心主义,在很多方面崇尚的是用心境改变世界改变现在所处环境。在哲学角度上,就是属于唯心主义。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有很大的不同,即是相信自我的力量。这一点在释迦摩尼很多流传下来的话中也有体现,比如“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给你一些什么。这大多数就是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而发出的言论。而且佛教的影响力十分深远,很多观点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与处事原则。在心和理之间的碰撞,也。为什么当年释迦摩尼只是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而后人们去把他神话了,成了佛祖了?这不是迷信吗? 是迷信 我不信老子、释迦牟尼、泰勒斯,这三个人哪一个生活的时间最早,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分别是在多大年纪时形成的? 三者大致同时。老子:出生于约前600年之前(待考),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道德经》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释迦牟尼,约前624-前544,一说前564-前484,释迦牟尼35岁,在菩提树下经过七天七夜的苦思,终于恍然大悟,确信已经洞达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断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贪、瞋、痴等烦恼不再起于心头。这标志着他觉悟成道,成了佛。佛即佛陀,意为 觉者、知者。泰勒斯:出生于前约公元前624,公元前7至6世纪的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科学家、哲学家,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也称爱奥尼亚学派)的创始人。为什么人类两千多年前有苏格拉底、释迦牟尼、孔子这样的大思想哲学家,而现代不出现超越前人的思想大家? 人类思维智慧还能进化升级嘛?或者现在科学掌管一切?? 邀请回答 ? 1 条评论 13 25 人赞同了该回答 在那个时代的人看来,他们未必是大家,参考现在的微博,知乎大。释迦牟尼 的思想主要是哪些? 佛陀思想主要2113有四点:1、诸法无我。(一切事物5261都只是暂定的名称,却无永恒4102的固定的1653本质与主宰。2、诸行无常。(一切作为行为皆虚幻不真,一切终将破坏逝去,如过眼云烟。3、诸行是苦。(追求、执着、爱欲导致的贪嗔痴等行为只会带来痛苦,幸福短暂虚幻)4、涅盘寂静。(此是诸佛净土,常乐我净,无烦恼痛苦忧愁,应去实现等正觉)这四法印是佛法衡量真伪的标尺,由此衍生的其他思想皆不能超出其范畴。如:四谛、因缘果报、六道轮回、唯识、平等不二、即身成佛、如来藏等等。还有一个思想极其重要:5、以戒为归。(戒律,是出家人修行人的命根,没戒律不守戒律算什么呢)佛教哲学思想和学说是什么? 佛教哲学是佛教思想的精华,亦是佛教文明的代表。印度佛教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与学说,但是从整体上看,影响最大、最能代表印度佛教哲学的有三种学说。它们是:释迦牟尼的初期佛教学说、龙树的大乘中观派学说、无著的大乘瑜珈行派学说。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人生的痛苦问题,力图把人从生活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他的哲学是以探讨人生问题为主要宗旨的,即讨论人为什么活着、如何活着、人生命运、道德行为等等问题。但是,在讨论人生问题的同时,他也不可能不涉及宇宙方面的问题,如万物的起源、世界的形态等等。所以,释迦牟尼的哲学是以讨论人生为主,也包括宇宙起源、世界形态等方面的问题。其主要内容有谛说、缘起说、五蕴说、诸法无我说等。佛教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佛教教理】指佛教之教相义理。教理,又作教义、宗义、宗旨、宗乘。即佛陀之教示或由教示显现出来之真理,经由理论、客观性之整理所呈现出之义理教说。广义而言,包括教判、教义二者;狭义而言,唯指教义。就佛教教理之发展情形,约可分为六部分,即:(一)原始佛教教理:为其后大小乘根本教理之基础,即三法印(或四法印)、十二缘起、四谛,皆以「缘起说」为依准。缘起说为佛陀教法之代表,乃佛教与世界上其他宗教或古今任何哲学流派区别之根本特征。于原始佛教教理中,法印为缘起说之基础,十二缘起、四谛则为缘起说之一种型态。四法印指「诸行无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332633032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涅盘寂静」,又除去「一切皆苦」,即成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系对现象及诸法之客观性观察。即就时间上而言,现象乃经常生灭变化之无常存在(诸行无常);于空间上、理论上而言,现象界之诸法必与他物相互关连和合,无一为孤立独存者(诸法无我)。如此对现象活动情形,作法则性之观察,即一般所谓之缘起说。缘起通常即以此二命题为基础而成立;而反过来说,通过缘起之观察,才能把握诸行之无常性、诸法之无我性。对现象、诸法之价值观,有。为何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思想成为了哲学,而释迦摩尼的思想成为了宗教? 他们的传播方式有何不同?他们面对的外部环境又是怎样的?同时期的孔子又是怎么做的?后来的宗教是怎么做…

#文化#释迦牟尼#读书#佛教#人生哲学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