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双缝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关于双缝实验的一个问题

2020-07-24知识19

双缝衍射实验说明了哪些问题? 最开始的双缝干涉实验证实了光具有波动性,对牛顿时代光的粒子性提出了挑战。关于光是波还是粒子的争论,曾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之久。这场旷世争论加深了人们对光的本质(波粒二象性)的认识,并最终催发了量子力学的诞生。近现代人们对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证实了,像电子这样人们传统认为是粒子的客体也具有波动的特性,即电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更一般地,微观粒子普遍地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因此,近现代的双缝干涉实验也加深了人们对物质波的认识。图1.双缝干涉实验示意图历史回顾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进行了有名的双缝干涉实验,他让一束点光源的光通过一个双缝,然后在双缝后面的光屏上面观察到了干涉条纹,这是由于光具有波动性,光通过双缝到达显示屏上时由于走过的路程不同,从而产生相位的相长或相消。因此产生了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图2.英国物理学家 托马斯.杨图3.光的单缝衍射和双缝干涉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托马斯.杨的双缝实验之后过了一个多世纪,量子力学有所发展之后,人们对微观粒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即所有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为了在实验上验证电子的波动性,1961年 the University of Tübingen的物理学家 Claus J?nsson做了电子的双缝。双缝实验是不是能说明世界有灵异存在?有没有科学解释? 为什么说双缝干涉实验灵异? 之所以说2113其恐怖,是双缝干涉实验,这个实验当观察5261者出现的后,光线粒4102子的干涉会1653消失,然后变成两个条纹。好像这些光线粒子不喜欢别人的关注一样,看到就出现,不看到就不出现,这不得不让人涌起恐怖的怀疑!当有人开始看一个物体的时候,这个物体就开始发出具有粒子特性的光,因此我们就看见了。当没有人观察的时候,这个物体就变成了波。通俗点来说,网络游戏在玩家们看来一直都是在不停的运行,无论我看还是不看,游戏都在那里。其实,根本就不是那样,我不看的时候,那边的游戏就停止了!扩展资料:双缝干涉实验介绍在量子力学里,双缝实验是一种演示光子或电子等等微观物体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实验。双缝实验是一种“双路径实验”。在这种更广义的实验里,微观物体可以同时通过两条路径或通过其中任意一条路径,从初始点抵达最终点。这两条路径的程差促使描述微观物体物理行为的量子态发生相移,因此产生干涉现象。另一种常见的双路径实验是马赫-曾德尔干涉仪实验。参考资料:双缝实验_双缝衍射实验说明了哪些问题? 看看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当很稀疏的电子不连续地通过双缝,在屏幕上得到的是无规则分布的点。当足够多电子打到屏幕时,就得到干涉条纹。如果认为电子是波,通过双缝分成两半,自己和自己干涉,那么在屏幕上得到的应该不是无规则分布的点,而是条纹—当电子很稀疏是,条纹很浅淡;当电子足够多时,条纹很清晰。但实际上,电子很稀疏时,屏幕上现实的是一些点。这说明电子就是粒子,不是波。那么当电子足够多时,为啥又得到干涉条纹呢?这是因为大量电子构成物质波—一这是一种时空分布的几率波。为啥在双缝后加上挡板,让挡板交替开和闭,又得不到干涉条纹呢?那是因为挡板的开和闭构成函数H(t),调制了物质波函数,破坏了相位关系。挡板开就是H(t)=1,挡板闭就是H(t)=0。实际上,干涉只与相位、振幅有关,和电子到达屏幕的时间无关。如果短时间内,足够多电子打到屏幕,则短时间内就得到清晰的干涉条纹;如果电子很稀疏,条纹将由浅淡逐步变清晰。这也说明:电子形成干涉条纹与时间无关,只与相位振幅有关。短时间内大量电子历经各种相位,而稀疏的电子在长时间内也经历各种相位—这就是各态历经假说。那种认为电子是波、在双缝前一分为二、自己和自己干涉的理论,是。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以及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到底说明了什么,是关于平行宇宙的吗? 那是没人知道的,尽可能吹吧。这个实验最大的问题是明暗条纹怎么来的。其实很简单。并不是什么光峰谷叠加,而是暗条纹漫反射概率,明条纹光滑反射概率而已。漫反射才是暗条纹的主角。如果我们将一块镜子上画一条线,你会懂得这线起到漫反射作用关于双缝实验的一个问题 发出一个电子,不会出现条纹,只能说处在哪个区域概率大一点。当电子数足够大才会出现条纹。关于电子通过双缝,量子力学历来存在争议。

#光的衍射#双缝干涉#光的干涉#电子#双缝实验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