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为什么有的分子能发射荧光,有的不能?荧光分子的结构具有什么特点? 荧光发射机理

2020-07-24知识6

荧光物质发光原理 荧光是2113物质吸收光照或者其他电磁辐射5261后发出的光。大多数情4102况下,发光波长比吸收波长较长,能量更低1653。但是当吸收强度较大时,可能发生双光子吸收现象,导致辐射波长短于吸收波长的情况发生。当辐射波长与吸收波长相等时,即是共振荧光。常见的例子是物质吸收紫外光,发出可见波段荧光,我们生活中的荧光灯就是这个原理,涂覆在灯管的荧光粉吸收灯管中汞蒸气发射的紫外光,而后由荧光粉发出可见光,实现人眼可见。扩展资料:许多物质都可产生荧光现象,但并非都可用作荧光色素。只有那些能产生明显的荧光并能作为染料使用的有机化合物才能称为免疫荧光色素或荧光染料。常用的荧光色素有:1、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为黄色或橙黄色结晶粉末,易溶于水或酒精等溶剂。分子量为389.4,最大吸收光波长为490~495nm,最大发射光波长520~530nm,呈现明亮的黄绿色荧光。其主要优点是:人眼对黄绿色较为敏感;通常切片标本中的绿色荧光少于红色。2、四乙基罗丹明(RB200):为橘红色粉末,不溶于水,易溶于酒精和丙酮。性质稳定,可长期保存。最大吸收光波长为570nm,最大发射光波长为595~600nm,呈橘红色荧光。3、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TRITC):最大。荧光产生的原理是什么呢? 荧光产生的原理:光照射到某些原子时,光的能量使原子核周围的一些电子由原来的轨道跃迁到了能量更高的轨道,即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单线态或第二激发单线态等。第一激发单线态或第二激发单线态等是不稳定的,所以会恢复基态,当电子由第一激发单线态恢复到基态时,能量会以光的形式释放,所以产生荧光。另外有一些物质在入射光撤去后仍能较长时间发光,这种现象称为余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广义地把各种微弱的光亮都称为荧光,而不去仔细追究和区分其发光原理。气态自由原子吸收光源的特征辐射后,原子的外层电子跃迁到较高能级,然后又跃迁返回基态或较低能级,同时发射出与原激发波长相同或不同的发射即为原子荧光。原子荧光是光致发光,也是二次发光。当激发光源停止照射之后,再发射过程立即停止。常见的荧光灯就是一个例子。灯管内部被抽成真空再注入少量的水银。灯管电极的放电使水银发出紫外波段的光。这些紫外光是不可见的,并且对人体有害。所以灯管内壁覆盖了一层称作磷(荧)光体的物质,它可以吸收那些紫外光并发出可见光。可以发出白色光的发光二极管(LED)也是基于类似的原理。由半导体发出的光是蓝色的,这些蓝光可以激发附着在反射极上的磷(荧)光体。试说明分子荧光法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原理:当一些物质被光照射后,物质的分子吸收光以后,便以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成为激发分子,然后通抄过相互碰撞或和其它溶剂分子碰撞等去活化的过程而消耗了能量,回到第一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这种跃迁称为无辐射跃迁,它不会发光。当电子由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跃迁回基百态的不同振动能级时,则以荧光的形态发出能量。影响因素:(1)发光分子中要具度有共轭π键体系。共轭的程度越大,π电子越容易激发,分子放光越容易产生。(2)具有刚性平面结构分子有利于荧光知发射分子的共平面越大,其π电子的共轭程度越大。如荧光素和酚酞结构十分相似,荧光素有很强的荧光,而酚酞没有,这是由于荧光素有刚性平面结构,减少了分子振动,减少了去活化的概率。(3)取代基的作用。给电子基增强荧光:-OH,-NH2,-NHR,-NR2,-C≡N;吸道电子基减弱荧光:-Br,-Cl,-NO2,-N=N,-COOH望采纳~荧光和磷光的发生机制有何不同,什么条件下可以观察到磷光 荧光和磷光的发生机制有复何不同?什么条件下可观察到磷光?荧光是当电子从第一制激发单重态S1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S0各振动能级所产生的光辐射。磷光是百当受激电子降到S1的最低振动能级后,未发射荧光,而度是经过系间窜跃到T1振动能级,经振动驰豫到 T1最低振动能级,从T1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所发射的光辐射。问室温条件下很少呈现荧光,只有通过冷冻答或固定化而减少外转换才能检测到磷光。荧光产生的机理?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原发布者:江学凯1231光致电子转移(PET)递给荧光基团的键合基团(RecePtor),负责光吸收并产生荧光发射信号的荧光基团(Fluorophorc)—其荧光发射强度反映键合基团的结合状态,以及连接键合集团和荧光基团的连接基团(Spacer)。键合基团和荧光基团通常为电子给体或者电子受体。光致电子转移是指电子给体或电子受体受光激发后,激发态的电子给体与电子受体之间发生电子转移从而导致荧光的淬灭过程。例如,当荧光分子传感器的键合基团是电子给体,荧光基团是电子受体时,具体PET作过程如下:在光激发下,具有电子给予能力的键合基团能够将其处于最高能级的电子转入激发态下荧光基团空出的电子轨道,使被光激发的电子无法直接跃迁巨}到原基态轨道发射荧光,从而导致荧光的淬灭;当键合基团与底物结合后,降低了键合基团的给电子能力,抑制了PET过程,荧光基团中被光激发的电子可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433623763以直接跃迁回到原基态轨道,从而增强了的荧光基团的荧光发射。因此在未结合底物前,传感器分子表现为荧光淬灭,一旦键合基团与底物相结合,荧光基团就会发射荧光(见图)由于与客底物结合前后的荧光强度差别很大,呈现明显的“关。为什么有的分子能发射荧光,有的不能?荧光分子的结构具有什么特点? 这是涉及到电子的跃迁问题,分子受到一定能量干扰后,吸收能量后便发生电子能级由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跃迁的电子极不稳定,继而又向低能态跃迁,电子跃迁是产生荧光的机理,不同的分子内部稳定性不同,而能发荧光的分子大都是些络合物,中心体为重金属。如果想深度理解,建议去读荧光方面相关知识。为什么有的分子能发射荧光,有的不能?荧光分子的结构具体什么特点? 荧光是电子从自旋多重态相同的激发态跳回到基态时放出的光子。除了荧光外,在激发态的分子还可能通过其他非荧光驰豫机理返回基态。一个分子是否能发射荧光(荧光的量子产率是多大)就要看各种驰豫的机理谁占上风。荧光机理占上风的分子-荧光分子。荧光产生的原理是什么?? 荧光产生的原2113理:光照射到某些原子5261时,光的4102能量使原子核周围的一些电子由1653原来的轨道跃迁到了能量更高的轨道,即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单线态或第二激发单线态等。第一激发单线态或第二激发单线态等是不稳定的,所以会恢复基态,当电子由第一激发单线态恢复到基态时,能量会以光的形式释放,所以产生荧光。另外有一些物质在入射光撤去后仍能较长时间发光,这种现象称为余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广义地把各种微弱的光亮都称为荧光,而不去仔细追究和区分其发光原理。气态自由原子吸收光源的特征辐射后,原子的外层电子跃迁到较高能级,然后又跃迁返回基态或较低能级,同时发射出与原激发波长相同或不同的发射即为原子荧光。原子荧光是光致发光,也是二次发光。当激发光源停止照射之后,再发射过程立即停止。扩展资料:常见的荧光灯就是一个例子。灯管内部被抽成真空再注入少量的水银。灯管电极的放电使水银发出紫外波段的光。这些紫外光是不可见的,并且对人体有害。所以灯管内壁覆盖了一层称作磷(荧)光体的物质,它可以吸收那些紫外光并发出可见光。可以发出白色光的发光二极管(LED)也是基于类似的原理。由半导体发出的光是蓝色的,这些蓝光。

#能级跃迁#能级#荧光量子产率#荧光笔#电子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