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请问五蕴为什么是五蕴,不是六蕴或者四蕴? 蕴界处相摄

2021-03-11知识2

佛法中将蕴、界、处所摄的万法抉择为微尘,破除对色法等的执着,末学请问,假设“色”等的基本离子是微尘 当把色等分析为微尘的话,那微尘又改如何破除或分析,我想楼主问的是这个。微尘再继续分析处叫做;极微尘,这个名词在佛法中是指接近了虚空边缘。所以极微尘之后就是回归到空的境界。那么佛法中对于色或者微尘到底是实际存在与否的答案是;非有非无。因其暂时存在的现象性质来看,绝对不是实有的,因为终将变去,所以叫做非有;但却也不是绝对的虚无,因为有现象的升起就有暂时的作用,所以叫做非无。这里可以看出佛法不是二元的世界对待观念,佛法的中心底蕴世界观是一元的、绝对的、是心物一元的,是超然物外却有包容万有的。希望可以帮到你

佛教中的蕴处界为何而立?如何区分?彼此是什么关系? ?www.zhihu.com 二、如何区分(蕴界处)?五蕴:色受想行识 十二处:根、尘二组: 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 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十八界:。

三科的详细解读 蕴、处、界的名数,自从一开始建立就是相当固定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五蕴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十二处是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十八界是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关于蕴处界的体性,五蕴因为以积聚为性,所以唯是有为,如《俱舍论》说︰‘蕴不摄无为,义不相应故。在三性中,五蕴不是遍计所执而属于依他起性,因为是谈有法故;又因五蕴也通无漏故,所以也是圆成实。在五法中,五蕴属于前四(即相、名、分别、正智),除如如。至于十二处十八界则通以有为无为为体,总摄五法。在三性中,属于依他、圆成二性,除遍计所执性。总的说来,色蕴通于假实。这里面,大种唯实,造色通假。造色中,五根是实,五境(亦称尘)通假。五境中,色又有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粗、细、高、下、正、不正、光、影、明、暗、云、烟、尘、雾之分别,其中青黄赤白四者是实,其余是假。声香味三者也通假实。如香也有好香、恶香、平等香、和合香、俱生香、变异香等,前三种据性是假,论体。

蕴不摄无为,为什么处和界可以摄无为呢? 譬如二乘的无我法2113,都是依世俗法蕴处界5261来观察,证知这些世俗法都是4102无常、苦、空、不净1653、无我,这是蕴处界世俗法的真谛,所以名为世俗谛。而二乘解脱道的世俗谛,都只是在入胎识—如来藏本识—所出生的蕴处界等世俗法上用功观行,所断是依世俗法蕴处界所生的我见、我执、我所执,所修是依蕴处界等世俗法而修的四谛、八正等三十七道品法,都不涉及万法的实相,所以说一般人所知的世俗谛所观、所修、所证绝非真实法,都不是法界实相的修证。而真正世俗谛所修、所观、所断、所证的,都是依本识的实存为大前提来闻熏观修的,所闻熏观修的对象则是本识如来藏所生的有为界之蕴处界等诸法;由此缘故,说阿含道的蕴处界缘起性空之法,绝对不是真谛、胜义谛,只能说是世俗谛。但是蕴处界等世俗法都依无为法的如来藏心体才能生起,而本识如来藏自身却又有能生万法的无漏有为而常住的法性,所以既是空如来藏也是不空如来藏。空如来藏,是说入胎识自身并没有色蕴之法,也与六尘中的种种烦恼不相应,从无我见、我执、我所执,所以名为空如来藏,这是他无为法性的功能;不空如来藏,是说他真实存在,是真实心,有真实的自性,因为他能出生万法(能出生十八界及识阴。

怎么去理解心经的含义?? 有问题,上知乎。知乎,可信赖的问答社区,以让每个人高效获得可信赖的解答为使命。知乎凭借认真、专业和友善的社区氛围,结构化、易获得的优质内容,基于问答的内容生产。

心经我认为好的释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净空法师主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净空法师主讲刘承符居士记净空法师于一九九四年…

请问五蕴为什么是五蕴,不是六蕴或者四蕴? 如题,五蕴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为什么五蕴是色受想行识,不是色触思行识等其他组合?为什么要把受想两个…

如何理解蕴界处三科的假实分位? 经说聚义是蕴义故。如契经言。诸所有色若过去等。广说如前。若谓此经显过去等一一色等各别名蕴。是故一切…

请问五蕴为什么是五蕴,不是六蕴或者四蕴? 蕴界处相摄

#蕴界处相摄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