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秦始皇谦卑宽仁的一面,向王翦认错,宽恕败将李信,接受顿弱批评

2020-07-24新闻3

秦始皇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是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后世对秦始皇的评价褒贬不一,不过大家都认同秦始皇性格残暴狠毒,毕竟有作为的政治家都是心狠手辣,但是从史书上可以发现,秦始皇竟也有谦卑宽仁的一面。

王翦父子是秦始皇最倚重的将领。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他们率领秦军,为秦国开疆拓土立下了赫赫战功。秦始皇就是依仗着这样的大将,在统一大业的道路上,纵横捭阖,吞并四方。

在灭楚国之时,秦始皇曾经当面致歉王翦,事情的原由是秦始皇在谋划灭楚时因误判而贻误战机,这和一个叫李信的人有关。当时,秦始皇问李信,我打算攻楚,将军估计调用多少兵力才可以?李信不假思索地回答,最多不超过二十万人。秦始皇听完之后,又问王翦。王翦咬着牙,冷冰冰地抛出一句话,攻打楚国,没有六十万大军绝对不行。王翦的意思是若要攻打楚国,必须倾全国之力。听了王翦的话,秦始皇笑着说:“王将军老喽,变得如此胆怯呀!还是李将军少年果敢,壮勇刚毅,他说得对。”于是派李信与蒙武带兵二十万攻打楚国。

结果李信战败而归,秦始皇极为震惊,他立即乘快车奔赴频阳,一见王翦便道歉说,我没采纳您的建议,李信果然让秦军蒙受了耻辱。一国之君当面道歉臣子,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是何等的谦卑!勇于承认错误,敢于承担责任,这是秦始皇能够统一天下最可贵的个人品质之一。

那么秦始皇又是如何对待战败几乎全军覆没的李信?其实李信也并非等闲之辈,他之所以闻名,是因为荆轲刺秦以后,年轻气盛的他,曾带几千士兵追杀燕太子丹,迫使燕王喜杀太子丹以苟且偷安。当然,即使燕王喜交出太子丹的人头,也并不能使秦国停止对燕国的攻打。李信在这次军事行动中表现不凡。嬴政得知追杀太子丹的是李信,对他的忠诚和坚忍果敢的战斗作风大为赞赏,认为李信有勇有才。

对于犯了重大错误的李信,秦始皇并没有诛杀,而是宽大处理,允许他戴罪立功,这体现了秦始皇宽仁的一面。公元前222年,李信随王翦的儿子王贲攻取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灭亡。公元前221年,李信与王贲率军从燕国向南灭掉齐国,至此天下一统。

秦始皇不仅对待将领谦卑宽仁,对待士人同样如此。《战国策》中记载了一位叫钝弱的特别的人与嬴政的一次见面,这位非常特别的人究竟特别在什么地方呢?他见到君王不下拜。顿弱扬言,我做人的原则是不向称王者下拜,如果能满足我这个条件我就见,否则休想!

这话传到了秦始皇那里,令人大吃一惊的是秦始皇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同意顿弱不拜而见。顿弱一见秦始皇,开口就说,天下有三种人,不知大王知不知道。第一种人有其实而无其名,第二种人无其实而有其名,第三种人是既无其名又无其实。秦始皇听了顿弱这番没头没脑的话,不知道他要说什么,只好老老实实地回答,你说的我不明白。

顿弱说,有其实而无其名的是商人,他们不用拿着农具辛勤劳作,但是,他们却有吃不完的粮食。无其实而有其名的是农民,他们冬夏劳作,辛辛苦苦,却没有粮食吃。既无其名又无其实的是君王,身为万乘之国的君王却没有孝母之名,以千里之地落了一个不孝之实。嬴政一听,气得浑身哆嗦。顿弱说,山东六国如此强大都没有损伤大王的名声,但是,大王软禁自己的母亲却毁掉了自己的名声。

顿弱谏秦始皇一事当发生在处理缪毐事件之后。此时顿弱进谏,还坚持不拜秦始皇,而秦始皇居然能够接受顿弱的不拜,还最终听取了顿弱的批评。

以上这一切都是发生在秦始皇还未统一天下之前,这间接说明秦始皇在功成未竟之时,对待人才的态度是谦卑宽仁的,至于一统天下之后,秦始皇对待人才的态度发生了逆转。

战国时期军事家尉缭曾以其敏锐观察力,看出了秦始皇残忍、缺乏仁德,并且有虎狼之,用人的时候对人谦下,得志的时候便会吃人。尉缭曾说,我是个平民,大王见我总是非常谦卑。如果大王夺了天下,天下的人就都得成为他的奴隶了。我不能跟他长久交往。于是,尉缭逃走。

#秦朝#君王皇帝#秦始皇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