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晚清政治格局是内轻外重还是内外皆轻? 第一次权力转移时推动西方崛起的史实

2020-07-23知识12

阅读下列材料: (1)本题重在对时间“15世纪”的把握,据所学知,15世纪,欧洲进行了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日益连为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推动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同时在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兴起,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欧洲崛起提供了条件.(2)据所学知,19世纪末美国崛起的原因有美国充分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机遇,美国始终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列,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另外,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参战都比较晚,大发战争财,这也促进了美国的崛起.(3)据所学知,“群雄竞起”是指当今世界有多个力量中心,如欧盟、中国、俄罗斯、美国、日本,在这些力量中心的推动下,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可以赞同材料中的观点,也可以不赞同,重点是要用史实证明自己的观点.如①赞同.理由:“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发展;政治多极化发展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等.②不赞同.理由: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核威胁、恐怖主义威胁等.(5)由材料三两幅漫画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全球化潮流中,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过去500年来,世界范围内已经发生了三次结构性的。 参考示例一:论题:权力转移推动国际秩序的变迁论点:15世纪至19世纪,西方的崛起推动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论证:15世纪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解放了西方人们的思想;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纷纷确立;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大大加速了西方的崛起。随着西方的崛起,欧美列强在全球范围内倾销商品,拓展世界市场,20世纪初确立起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秩序。结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国际关系格局及国际秩序的变化参考示例二:论题:权力转移推动国际秩序的变迁论点:20世纪后特别是二战以后,西欧的衰落和美苏的崛起推动两极格局的形成。论证:从19世纪末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制度渐趋完善,至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控制联合国,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而传统的力量中心西欧衰落;苏联通过计划经济体制快速实现工业化,二战中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实力迅速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大国。在这种局面下,二战后世界形成了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结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国际关系格局及国际秩序的变化参考示例三:论题:权力转移推动国际秩序的变迁论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解体以及经济实力的多极化推动着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论证: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的发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随着美国实力的相对削弱,中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第三世界等力量的崛起,国际权力发生转移,推动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结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国际关系格局及国际秩序的变化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2113纲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5261的成立课标:讲述开国4102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1653的历史意义。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1949,北平)①制定了《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确定了首都(北平→北京)、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这次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备。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⑴1949年10月1日下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⑵开国大典: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作了主人,中国从此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新中国的成立是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壮大了。(2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迄今为止,现代人类社会大致经历了三次大转变。按照日 (1)史实论证:政治: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三衙,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2分,任一个史实1分,论证1分)经济:土地买卖、商品经济的发展、广告的出现、货币经济的普及、货币的虑拟化(纸币的出现),促使市场经济的发达。(2分,任1个史实1分,论证1分。焦炭冶铁技术的突破和迅猛发展、造船与瓷器生产技术的突破,标志着第一次现代能源和制造业革命,陶瓷之路开辟一个由中国带动的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开始形成。若此答同样赋分。文化:科举制度消灭了贵族制度开放了社会等级,(2分,史实1分,论证1分。儒家思想更专注于个人化思想性、民间文化发达、文艺复兴全面昌盛,三大发明定型和外传推动欧洲社会的转型。若此答同样赋分。(此问满分为6分。(2)原因:经济: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西方崛起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分,史实1分,分析1分)政治: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民主制度的逐步建立,为西方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前提。(2分,史实1分,分析1分)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思想的不断解放,为西方崛起扫除了思想障碍。(2分,史实1分,分析1分)科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西方的崛起。(2分,史实1分,分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一问:请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围绕“权力转移与国际秩序”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近年高考的典型开放性试题.此类试题做题方法归纳如下:首先提.中国历史上有几次人口大迁徙? 有七次的人口大迁徙。1、“永嘉丧乱”时期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故称为“衣冠南下”。大概就是在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攻破首都洛阳,西晋政权被迫南迁至江东健康(南京),史称东晋.这一时期,大量北方汉人中的精英不堪忍受异族的非人统治,纷纷南迁,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迁徙.使得江南与南下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闽南话,闽北话,客家话,甚至南通话,基本上都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形成的。2、“安史之乱”时期发生在唐代,约有100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3、“靖康之乱”时期发生在北宋,1125年金灭辽开始南下攻打北宋,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每次大的战争都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北。如何学好高中文综? 高考文综是250+,总分650+这篇文章花了我和另一个小伙伴接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写完。应该可以系统地告诉大家…

#经济#中国崛起#美国史#八年级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