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仙芝有两个“金主”,大“金主”唐玄宗,小“金主”边令诚。可高仙芝抓不住任何一个“金主”的心理。
“安史之乱”爆发,承平已久的大唐从上到下乱作一团,任何人都接受不了这突然而来的战争。特别是伟大的玄宗皇帝,大半辈子尊贵优渥,高高在上。到了晚年,正是要世人来回忆和歌颂皇帝几十年来的成绩和功勋时,范阳的号角打碎了玄宗的美梦,打破了他的自信,打乱了他的暮年生活。
玄宗恨得咬牙切齿:“太特么丢人了,大唐在我的手里繁华锦绣,现在竟然出现了叛贼,还是我最宠爱的干儿子安禄山。杀贼!杀!杀!杀!
历史上有些人总是死的恰到好处,可惜的是,玄宗身体太好了,他不合时宜的活得太久。如果他早几年死或者让位的话,安史之乱基本上可以避免。
此时的玄宗气急败坏,脑子里对平叛只有一个字——“快”。在安禄山大军抵达潼关前,全国大军已经调动起来加入了对安禄山军队的战斗。
潼关先是由封常清镇守,封常清以前是高仙芝的副将,官至安西副都护,曾与高仙芝一起平定大小勃律,功劳甚大,两人被称为“帝国双璧”。
可是再完美的璧也会有瑕疵,两人都是武将出身,在大唐那崇尚武力的时代,武将都是大权在握,因此玄宗特意设立了第一代太监监军,用以平衡官僚集团。在玄宗心里,一起和他发动政变打下江山的宦官,比其他人可靠一百倍不止。刚好,边令诚担任了第一任监军。
边令诚能担任这么一个重要角色,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比如说,在恰当的时候打小报告。
边令诚比较“务实”,对钱不对人,你只要给他钱,你就是他祖宗,他准保说你的好话。如果你不给,哼哼,您甭潇洒了,送您见阎王。
封常清没给,边令诚上奏说他握有关中几百里土地故意不发兵,玄宗下旨杀。
高仙芝没给,边令诚上奏说他抠扣粮饷、贪污钱财,玄宗气急败坏,叛军都打上门来了,发兵没动静,高仙芝和封常清却搞这么一摊子破事,看来都靠不住,杀!
可怜的高仙芝被带到刚被处决的封常清尸体旁边,大声喊道:兄弟们,如果我没罪,请为我喊冤吧,顿时,整个刑场上响彻了将士的喊冤声,边令诚不为所动,还是杀了高仙芝。
玄宗犯兵家大忌,大战之前斩封高二人,将士为之寒心,反贼拍手称好。正所谓仇者欢,亲者痛!
换个角度看问题
封常清因为不给贿赂死在前头,高仙芝可以吸取教训迎合边令诚。边令诚不是什么坏到骨子里的人,他没有政治野心,也没有远大抱负,不像唐后期宦官能直接影响朝政甚至操控皇帝的上下台,边令诚只是单纯的想要钱而已。
高仙芝没处理好这个问题
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算问题。高仙芝可能看不起太监,这涉及到面子,毕竟那时候他已经不是那个小小安西副都护了,而是金吾大将军,副元帅。
钱是小事,折了面子、受辱是大事。可是面子在生命面前又值几个钱呢?
想当年,如果韩信受不了胯下之辱,杀了那个狂妄之人,这世上便没有了“兵仙”韩信,而是多了一个无名氏。
郭子仪得罪了宦官,宦官派人把他的祖坟给掘了,郭子仪上朝大哭了一场,说自己行军打仗没能约束士兵杀戮,导致现在的后果,这一定是上天对自己的惩罚。结果宦官也被他感动,从此不再为难他。如果郭子仪以暴制暴,刚好中了宦官的圈套,后果肯定很不堪。
袁崇焕紧跟潮流,放下颜面为大阉贼魏忠贤建生祠,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粮食和军饷,辽东防线因此坚不可摧。
在行军打仗方面,高仙芝是个天才。可是在人际关系方面,他情商很低,结果“害己祸国”。
试想,如果他处理好和边令诚的关系,边令诚甚至为他说好话,坚守潼关不出,用不了多久,叛军或许不战自溃了(坚守不出,是当时所有名将包括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等人一致的策略)。
高智商,低情商,是很多人的缺点,怎么改?多读书,多读史,历史让人更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