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中档餐馆陷阱

2020-07-23新闻16

经济学上有个重要理论,叫“中等收入陷阱”,意为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徘徊的一种状态。凡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能步入发达国家之列。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前面追赶的劲头很足,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很容易,迈入发达国家序列的却寥寥无几。

餐饮业其实亦有类似规律,大多数中档餐馆投入不少,心血花费更多,但苦于一直难投客人所好,让食客来了还想再来。同时,食客想订个中档餐馆,招待、聚会,钱花得起吃得也舒适,但事到临头却常常发愁去哪家好。

餐饮业是中国国民经济尤其是第三产业的重要部门,前年中国餐饮行业收入就突破了四万亿。统计数字是枯燥的,但每个人都有感性的体会,那就是外出吃饭多了,叫外卖多了。中国社会的深度市场化,使餐桌上的觥筹交错成为重要交际手段,人在江湖,一天到晚跑不完的饭局。而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的伙食寄托给餐饮业。外卖的勃兴,即是明证,宁可费大价钱叫来一堆让人疑心的食品,也不愿意动手做一顿。这些,这可以从侧面反映餐饮业的繁荣。

包间里的仿古摆设

而市场繁荣必然伴随着激烈的竞争,街上到处有人装修新店,当然也随时发现老店关张。当下的餐饮业结构,正在由“哑铃型”转变为“纺锤型”,高端消费比例下降,发展缓慢,百姓消费成为主流。原处于低档水平的大众消费,包括快餐、团餐、火锅、小吃、商场餐饮、餐饮食品、面包甜品等,遍布市场各个角落,往往只求解决一饭之饥,能对付一顿就行,很容易满足需求。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大众餐饮越来越红火,贡献了超过八成的餐饮收入,成为主体市场,而且不断实现消费升级,越来越多地向中档行列靠近。而中档餐饮虽以饮食为主,但要兼顾一些商务交流、人情往来等社会功能,以吃的名义开展社会活动,越来越成为餐饮市场的重要一端。当今市民,不管是官员、商人还是普通白领,要聚众上餐馆的话,多是纠合起来奔中档餐馆去。一来饭菜质量过得去,请客、组织都不会丢脸;二来价钱不离谱,按就餐人员的身份身价定地点、定菜单,花个几百几千元,属于负担得起的范围。所以,理论上中档水平应该属于餐饮业的市场主流。可以说,市场发展的方向,将是中档餐饮为主流,高档、低端餐饮各尽其责的结构。

大堂一角

但是,唯独应成为市场主流的中档餐馆,不管如何努力经营,都面临一个尴尬境地。很多餐馆因为菜品或运营风格等创新,一炮走红,引来无数食客。但一段时间后,不可能天天拿出惊人的好菜,运营模式更不可能时刻更改,食客们便觉得皮了,捧场的热情下降。外出用餐无非是商务应酬、亲友聚会等以吃喝为名的聚会,在吃喝中联络感情。这就要求,一方面要解决好“好吃”的基本问题,出品和服务要受欢迎;另一方面,饭菜之外,还能提供较好的商洽、聚谈甚至娱乐方面的功能,满足顾客吃喝之外的目的。问题在于,做好一桌菜并不难,提供一个良好的聚会环境也不难,难的是把两者结合在一起。

现在的中档餐饮业,面对这一尴尬,几乎都是从文化入手,希望营造一个吃喝和聚会能有机交融的环境。从吃喝的角度看,包括味道在及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比如一道菜来历如何,为何这样吃,与历史名人有何关联等,让人们吃了一顿鸡肉,又觉得不仅仅是吃鸡肉而已;从聚会的角度说,现在的餐馆主要在装修上用功,刻意制造一种环境,试图引起顾客心灵深处的共鸣。比较常见的是摆设乡下某个历史时段的物品,或领先成某个著名风景,让有过经历的人有所触动,没生活过的人引起好奇。

店堂里居然能起个白族民居做包间

纸上得来终觉线,绝知此事要躬行。道理是这样,说出来谁都认可,但几乎没有哪个餐馆做得很到家,多是投入巨大却不着边际地打了水漂。中国企业叫唤文化建设已有年头,能真正把文化建设和企业经营紧紧结合的,并不多见,餐饮业尤其少。墙上挂几个斗笠,屋角摆上农村搜罗来的磨盘、风车、打谷机甚至犁耙,门口用仿宋大字刻个“老家院子”的木牌;或者摆上机械大钟,贴上圣母像,冒充欧洲风情。如此装饰,店家大概认为很有文化。很多中档馆子,花样百出地做这样的文章。我见过一间云南馆子,在店堂里面仿白族民居,建几间小屋作包间,旁边还布置小桥流水、四季鲜花。有些湖南馆子,刻意用粗瓷老碗装菜,小瓦钵蒸饭,甚至摆出吊脚楼里的鼎罐。乍见之下,确实会让人有些新鲜。但是,有几个食客是因为你店里有几间白族风情的包间而来,或者刻意一再来感受粗瓷老碗?

不管怎么说,我觉得这些都只是皮毛,皮毛里面才是更重要的肉。鲜见哪个老家院子,会因为装饰深刻,吸引客人一再前来。谁下馆子,首先目的都是吃喝。餐饮业的核心,主要还是饮食,同时提供一个供人聚会、洽谈、休闲等功能环境,但切不可喧宾夺主。试想,桌上的菜没动几筷子,装饰得再有意境,又有什么意思?客官是为饭菜而不是为你的文化付钱的。所以,基于打造品牌的文化建设,落脚点应该在做出好菜来。

从本质上来说,高档餐饮是一种利益交换,低端大众餐饮是一种生存方式,真正产业化、生活化、普适化的餐饮,应该集中在中档餐饮上。在吃饱肚子的同时,脑袋能收获到精神愉悦。开个餐馆并不难,低档的大众餐馆,提供快餐小炒、粉面点心,满足人们一餐之需,租个门店甚至摆个摊子,投资数万至多几十万就可以开业。而高档餐馆有的是资本和权力介入,几乎不用考虑投资成本。唯独正在成为社会餐饮主流的中档馆子,动辄投入几百万元,才能见点规模。如果说开大众化摊店是谋生,那么开中档餐馆就是一份正儿八经的事业了。

店堂里的拱门

中档餐馆要经营好这份事业,就是饭菜味道让人觉得好,环境让人聚起来舒适愉悦。这里面就包含了一个中等餐馆陷阱。投入不小,经营不轻松,生意火到一定程度便滞步不前,很难找到突破的口子。但是,食客却不领情,常常为上哪个馆子吃什么风味烦恼。

我人到中年,经常参加一些聚饮。当然,这些以商办事情或联络感情为目的的吃喝,不会到大排档去,也很少去得起高档饭店,所选馆子几乎都是中档定位。每次在包厢坐下,我就常常感觉到这种中档餐饮陷阱的尴尬。对食客来说,选什么地方什么口味,面临很大的机会成本。请客的选得不好,白请了;吃请的被请去不喜欢的馆子,当然不痛快。而对餐馆来说,能用的食材就那么多,怎么变换花样,也很难做出“人无我有”的菜品或味道,成为核心竞争力;环境上下功夫,又不能做得太过。所以,经营再好的中档餐馆,每隔几年都要重新翻拆装修,给食客耳目一新的感觉。

以我常去的一家馆子来说,我就深深体会到这种双方的尴尬为难。食客愁上哪个店,开馆子的愁卖什么。

这家馆子的经营算认真,一直很用心。他们有一些保留的招牌菜,很多食客来到,不看菜谱脱口就能点上几个自己喜欢的,记得几样菜,每次来不是我点就会有人点。时不时推出一些新菜,也有客人叫好。总的感觉是,这馆子的菜,认真吃还蛮顺口。但出门后叫我评论这里哪道菜好,好在哪里,我就很难应答。而且,轮到我定地方吃饭的话,多半不会首先想到这馆子,不是非要来此应酬不可。

恐怕这是中档餐馆都面临的问题。人们应酬,大多找个中档馆子,但具体哪个,常常难下决心。譬如今天请张局,他是重庆人,请川菜甚至湘菜都不算唐突;明天请高老板,不知道他喜欢什么口味,只知道他爱喝两杯,选什么风味为好?至于同学、朋友间聚聚,联络感情,就更麻烦,吃什么才能吃好感情来?对餐馆来说,认真用心做好菜是前提,但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体现特色甚至“人无我有”的独门竞争力,更是考老板的主要问题。

土猪肉汤

我每次到这馆子,不管谁点菜,汤必然是炖土猪肉汤。吃过土猪肉的人知道,过去的猪肉真正够土,都是农家单门独院一头几头花整年养大的,这种猪的肉,不须加什么佐料,也不须什么技艺,放盐就能烧得很好吃。我姨夫是杀猪匠,但凡我去看他杀猪,剖腹后先割下一刀瘦肉,取猪肝、猪腰、粉肠若干,囫囵洗下,丢下锅加足水,放点姜酒,烧开后小火慢滚,个把钟头后他把整头猪收拾妥当了,往锅里洒点盐,连汤带肉一碗碗盛出来,这是我此生吃过最清甜的猪肉汤。幼年时回老家看人家做社,在地里埋锅煮的猪肉当场分给每户,连肥带瘦有三四两一条,人人都是抓起来抹点盐巴,下酒的下酒,吃饭的吃饭,吃得香甜无比。当然,现在真正的土猪肉已非我等小民能找到,连农民都到菜市买肉了。但这馆子选的肉还是不错,做法也很简单,瘦肉切大砣,只加姜、酒、盐,细火熬出味来,喝口汤吃口肉,都很惬意,比那些什么老火靓汤、滋补例汤的花头,要实在多了。

大馒头

还有一个大馒头,应该算主食,直径大半尺,分黄、白黄种。白馒头乃是蒸的,喧软无比却又有些嚼头,先撕一角吃掉,甜滋滋软糯糯的,下肚就有些饱腹感,权当垫了酒底。黄的是油炸的,吃着香,我估计容易上火,而且怕腻喉,很少动。但每回馒头吃不完,我都打包回去,当早点。

赠送的小菜——梅菜丁

这家馆子赠送的开胃小菜亦很不错。大头菜切细丁,用猪油炒了,很是开胃。梅菜也是切丁细炒。腌白萝卜片,酸辣萝卜皮,都很清爽。自做的辣椒酱有柠檬味,辣中稍现咸酸味,蘸菜吃很爽,我每来都要另加。

这几样其实还算不上菜,但确是每来皆见。其余的菜,我多自认眼拙。就拿我哥们叫我陪吃那餐来说,我印象中头些天刚来过,但遇上新朋友了。

盐焗猪杂

一个盐焗猪杂。盐焗菜本从粤菜的盐焗鸡衍生出来,现在很多肉质食材都被拿来盐焗,差不多已经形成了一个盐焗风味系列。盐焗猪杂我倒是第一次吃,蘸着挤了柠檬汁的咸酱吃。不管肠子肚子,焗得刚够火候,一咬即断,冒出浓郁的油炸食品香味,可堪下酒。

铁锅焖土鹅

铁锅焖土鹅。近年悄悄流行起吃鹅,南宁新开了不少专门吃鹅肉的馆子。鹅肉质地敦实厚重,确有一番吃头。广东人最喜欢吃烧鹅,宴饮多有此味。鹅的吃法其实很多,红烧、爆炒、白切、炖汤以及做成干锅火锅都成。粤西有种碌鹅,把腌制过的整鹅下油锅煎炒变色后,加热汤焖熟,吃时砍块浇上焖鹅时的汁水,很是进味。这馆子给我们做的,是红焖好后撒上蒜梗,用生铁锅盛好上桌,坐电磁炉上继续烧着吃。这样吃,味道浓腴香甜,口感扒烂,吃得很是舒服。

沙姜猪手

沙姜猪手。其实是白切猪脚的一种,白切猪脚是两广名菜,广州的白云猪手肥瘦杂夹,爽脆不腻,吃来清新爽口,已为众所周知。其实著名的陆川猪的产地陆川县,也有一道名菜白切猪脚,在广西很有名,连南宁菜市场的熟食摊都经常有卖。做法和广州白云猪手大同小异,是把猪脚剔骨后,用两块竹片夹紧,再用细绳绑实,下锅加料煮好,吃时切片,铺上大量姜丝,最好是蘸着陆川县特产的乌石酱油吃。这道沙姜猪手,猪脚是白切的无疑,但在烹煮时加了大量沙姜,沙姜味很浓。沙姜是一种行气温中、消食止痛的药食两用香料,香味浓烈,两广白切鸡的蘸料必定要加入沙姜。有些追求吃本味的,就是稍许沙姜加点清油和盐,即可拿来蘸鸡肉吃。而沙姜与猪脚共煮,香味收敛多了,但仍吃出一种异香,比纯粹的白切猪脚好像胜了一筹。

藕带猪颈肉

藕带猪颈肉。猪颈肉在前腿的前部与猪头相连处,就是杀猪时的刀口部位,肥瘦不分,每头猪不到一斤,因稀少而珍贵,有“黄金六两”之说,肉脂均匀分布,肉质鲜嫩,吃来爽口滑顺,口劲适中。人们喜欢拿来做包子、饺子的馅,但炒着来吃更有味道。有道是,会吃的人才吃猪颈肉。拿来炒藕带,细脆无筋,清香浓郁,也是好搭配。

手工煎豆腐

手工煎豆腐。豆腐可能是中国最受欢迎、食用最广泛的家常食材,营养丰富而味道鲜美,做法可谓万万千千。家里吃的,加点油盐煎或者焖烧,随便盛碗里便是好菜。但在馆子里吃豆腐,就要玩些花样。这个菜名我就看不太明白,是手工来煎豆腐吗?哪个厨师煎豆腐不是用手工,难道还有机器煎?或者是煎手工豆腐?不过,这豆腐两面煎过后,勾大量的芡,洒上葱花,用生铁盘子盛上,看着是很热烈壮观的一道菜,吃起来甚为滑口,豆香深蕴其中,不枉一番心思。

铁锅焖鱼头

铁锅焖鱼头。两广吃鱼头,鱼头豆腐汤是常见方式,炖出来汤味淳厚,鱼肉、豆腐均细嫩滑口,所谓鱼要吃鲜,一钵鱼头汤足于体现鲜味。若是加些中药材进去,还有滋补功效。若是拿来烫火锅吃,要的也是这种口感和鲜香。红焖或红烧鱼头,则有些考功夫,讲究火候,既要焖得香,又不能过火烧焦,但吃起来香味就浓郁多了。

蚝油炒豆角

蚝油炒豆角。这种长豆角,川渝一带叫豇豆,东北所说豆角也不是这种,而是短短一截,肉很肥厚。蚝油炒素菜,很容易出鲜味,炒青菜起锅前加点蚝油,一碟青菜顿时鲜味溢出。但炒个豆角,也要用个生铁盘子盛出,也太郑重其事了吧?

云耳炒腐竹

云耳炒腐竹,都当这是一道营养又爽口的养生菜,桌上如有人讲修身,点这菜他肯定高兴。广西很多地方所产腐竹极佳,常和木耳一起炒。腐竹要好吃,既要泡发得好,炒时也很讲究火候,要炒得不烂不韧,有嚼头而滑嘴,木耳吃着爽脆,腐竹吃着软糯,这才搭配得起来。

腊肉炒豆干

腊肉炒豆干。现在的食品保存办法,我比较佩服。南宁湿气重,不另加手段,夏天里存不住腊肉。川、渝、湘、黔之地,挂到顶楼避光通风处或干脆悬吊在火塘上,倒是可以长久贮存。北方天气无须做腊肉,北方人眼里,腊肉都是黑乎乎一条,但在南方却有很多分别,各有爱好。湖南腊肉多是烟熏而成,带有浓浓的烟火味,有人特别喜好;川渝腊肉加了大量花椒,一吃便是满嘴花椒味,极为开胃。粤式腊味大量加糖和酒,吃起来甜滋滋的,我不喜欢。毗邻湘南的桂林,腊肉有两种味道,一种是熏过的,一种既不熏也不加花椒不加糖的,吃的快乐在于口感,嚼在嘴里任由那股腊香味在里面荡漾,快活无比。这道腊肉就是桂林口味,拿来炒豆干,本来也是寻常搭配,但要是配蒜梗或莴笋片的话,更加来劲。

砂锅有机南瓜

。这个菜简直有些投机取巧,这些年来人们爱吃杂粮,南瓜、红薯、芋头之类均拿来入菜或直接当主食,很受欢迎。过去拿来喂猪的红薯苗、南瓜苗、豆角叶也一样,成为新宠,价钱还不便宜。但吃个南瓜,再有机的南瓜还是南瓜,非得用个大生铁锅子烹制,端上来时我还以为又来什么大肉了,谁料就是南瓜被小题大做了。不过,吃过来软糯清甜,很是滑嘴,比一般清炒南瓜要醇厚。

白切鹅杂

白切鹅杂。家禽下水在两广历来卖价要比肉贵,除了炒吃,白切是最吸引人的做法。煮熟后切薄片,洒上用清油、蒜末炒成的酱汁一拌,装盘摆几根香菜,上桌就招来无数筷条。这样做,口感爽脆,富有嚼头,大口吃肉而绝无肉腻味。南宁馆子多有炒鸡杂,但鹅杂就不多见,杀鹅总没有杀鸡多,但鹅杂比鸡杂要爽脆得多,而且白切远胜爆炒。

这些菜都好吃吗?吃的时候大家都“啧啧”有声,赞叹不已。但要问谁,是否多创造机会常来吃吃,恐怕没有人应和。在此只是大致把拍有照片的菜胡扯一番,这些都是南方常见食材,吃来吃去也就这些东西。虽然有几道菜,厨师做得确实别出心裁,不是很常见。但并不足以让食客念念不忘,回头再寻。这几乎是所有中档馆子都遇上的问题,朝正确的方向努力了,但是并没有彻底讨好市场。低档馆子只管填饱肚子,高档馆子只负责提供排场,问题倒是直截了当,好解决。唯有必须以饭菜取悦食客的中档餐馆,哪个食客都似过了三十岁的老处女,明明随便嫁个人就得了,她偏更加挑剔。

说是吃饭,往往是喝酒,背后的意思,上馆子是为了加深感情

食材就这么些,弄熟它不算本事,关键是加工组合成为一道让人念念不忘的好菜。开馆子的当然认为能供应人们吃了还想吃的饭菜,但众口难调。很多厨师天生不该下厨掌勺,但他不但下了厨,还很卖力,而没能正确往食客需要的方向卖力,非常危险。有话说,“功夫在诗外”,要写好诗,还得在写诗之外多加努力。开馆子也一样,好馆子必定注意饭菜之外的文章,把眼光放到厨房以外更广阔的天地。但只把功夫放在诗外,肯定出不来好诗;饭菜外的考虑太多,馆子未必长久兴隆。汪曾祺写的昆明“培养正气”的汽锅鸡、宣威火腿做的“金钱片腿”,虽然云南如今仍然遍地都有火腿和汽锅,但谁能吃出汪老那种感受?那才是云南美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但不是靠装修馆子而来的。

过去写诗的人,多在官场上混,往往心怀天下,自许治大国如烹小鲜,举重若轻。反过来说,有能耐的名厨,应该下厨如同著文章,胸怀大格局,出手大手笔。天下的道理是相通的,要跨过中档餐馆陷阱,应该立足饭菜的根基,放眼文化的天空。

#吃货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