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传播学中 第三人效果理论在生活中有什么例子可以说明啊? 传播效果理论 第三人

2021-03-08知识3

传播学中 第三人效果理论在生活中有什么例子可以说明啊?定义:第三人理论又称第三人效果、第三人效应。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戴维森教授于 1983 年提出的。。

传播学第三人效果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三人效果”理论1983年,戴维森在《民意季刊》上发表《传播的第三人效果》,提出“第三人效果假说”,认为第三人假设似乎是一种普遍观点的变体,这种观点认为一些事件在社会层面(对其他人)上的影响与个人层面(对我)上的影响大相径庭,前者的影响要比后者大。即传播达到的效果并不是由于表面的受众的反应,而是那些可预测的或他们认为可察觉到的、部分其他人会作出的一些反应性行为。之所以称之为第三人效应,是因为第三人卷入了两种不同观察立场,按照那些试图对传播效果作出估价的人来说,它最大的影响对象不是“我”或“你”,而是“他们”。

传播学中,第三人效果理论在生活中有什么例子可以说明啊?盐荒时,你看见有人在买盐,得出这样的结论:肯定有比这人买盐更恐怖的,也肯定有囤盐大发横财的人。。

传播学中 第三人效果理论在生活中有什么例子可以说明啊? 传播效果理论 第三人

传播学中 第三人效果理论在生活中有什么例子可以说明啊? 案例:2011年3月16日起,中国各地忽然爆发市民抢购食盐“盛况”,大量超市销售一空。个别不良商家借机提价,北京一箱40多元的食盐卖到600元。各地盐业公司纷纷采取措施保障充足供应。网上抢购食盐的理由基本有两个,一是吃盐防辐射,二是核辐射污染海盐。对此,卫生部门第一时间就辟了谣,表示吃盐不防辐射,另外中国食盐中海盐比例不超20%。而海盐也大多产自东南沿海,距离日本较远。在次食盐抢购风潮的过程中,不仅卫生、发改委等政府部门高速反应进行辟谣。更重要的是,网络上尤其是微博中迅速形成了理性的对抢购食盐的质疑声。这种网民自发的开放的言论,使谣言瞬间粉碎。到17日下午,网络上已经没有鼓动大家抢盐的信息,很多年轻人也纷纷打电话告诉父母没必要抢盐。在“抢盐”信息一开始蔓延时,个体由于恐慌心理和普遍情绪的影响,往往容易陷入集体的迷狂之中。个人对自己的经验、教育程度的自信被消融在集体无意识之中。随着政府逐渐推进信息的公开透明,信息越透明,谣言消弭的就越快,网络上的理性声音也逐渐增多,人们逐渐了解事件真相,并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从而对事件进行反思。人们对信息内容的负面性或有害程度的了解不断加深,人们“维护良好。

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应」是如何产生的,可否用心理学理论解释? 谢@大甜甜邀。我想了好几天,终于稍微想明白一点儿。第三人效应。关键是你要弄明白为什么不是第一人效应…

你认为传播学中的第三人理论是什么意思? 我觉得传播学中的第三人理论就是第三个传播上该病毒的人。

传播学第三人效果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有哪些?社会事件中有哪些?

传播学第三人效果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有哪些?社会事件中有哪些? 盐荒时,你看见有人在买盐,得出这样的结论:肯定有比这人买盐更恐怖的,也肯定有囤盐大发横财的人。通过你看到的第三人的行为,判断推理出更离谱,更偏激的“未见到的第三者”的行为是合理存在,但是你不会这样做。

传播学中 第三人效果理论在生活中有什么例子可以说明啊?

传播学中 第三人效果理论在生活中有什么例子可以说明啊? 比如很多人都认为别人很可能上网有瘾,而不相信自己会上瘾我是学新闻的,这个例子保证是正确的,满意的话最好能给我点分

#传播效果理论 第三人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