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背景
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技术推广);诸侯兼并战争(社会动荡、外交纵横)-变法改革;诸子百家(思想文化繁荣)。
改革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胜。
战国四大变法
魏文侯李悝变法、楚悼王吴起变法、韩昭侯申不害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
李悝为战国首次,吴起、商鞅都受其影响;吴起弱贵族强军事;申不害“术”为核心,君主专制;商鞅最全面、影响最大,功成身死。主要内容:
时代特点-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限制贵族世袭特权、选贤任能、加强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财富);
开垦土地、发展农业生产(物力人力);
颁布封建法律,实行法治(赋税兵役徭役);
军事改革,如魏武卒(募兵制)、秦军功授爵。
具体人物事件
魏文侯(前425-前396年在位)-魏武侯(-前370年)-魏惠王(-前319年)
三家分晋:前453年,赵襄子派人说服韩康子、魏桓子,放晋水倒灌智寨,灭智氏, 三分智地。前403年,周天子(威烈王)正式封三家为诸侯。
魏文侯:选贤任能、礼贤下士,任用翟璜、李悝为相,乐羊(灭中山)、吴起(西河郡守)为将,西门豹治邺。魏国首先强大。
李悝变法:经济上“尽地力、平籴法”,发展土地生产,国家丰年收购粮食、平抑粮价应对灾荒。政治上,废除贵族世袭特权、选贤任能。法律上,著《法经》中国古代首部封建成文法典。
吴起(前440-前381):卫国人,曾任鲁将,后任魏将。选精兵免除家族赋役,设立武卒制,扩张疆土攻秦至洛水,任为西河守。魏文侯死后,遭陷害投奔楚国,辅助楚王变法,楚悼王死后,被旧贵族屈宜臼、阳城君等人射杀。
吴起变法:限制贵族特权(如屈、景、昭氏),减少爵禄、传三代后收回,裁汰冗员,开发土地,改革军制。节省钱粮、招募士兵、加强军备及训练。著有《吴起兵法》。
申不害(前385年—前337年):以“术”著称,前355年为相,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加强君主专制,限制贵族特权,按功授官。
商鞅(约前395-前338年):卫国人,魏惠王相国公叔痤属官。前361年,公叔座死、秦孝公发求贤令,入秦见孝公。先以帝道、王道之术说孝公,孝公听得直打瞌睡,再以霸道之术、富国强兵之策,孝公畅谈。前356年任为左庶长,前350年为大良造,两次推行变法改革。孝公死后被太子报复诬陷谋反,逃至边关求宿客舍,依法令未带凭证留宿治罪,至封地起兵被杀,尸体车裂,功成身败。
商鞅变法:颁布法令,加强百姓统治,户籍登记、限制人口流动,实行什伍连坐法(偷盗犯罪互相监督、举报赏、不报藏匿罚)。奖励军功/军功授爵(二十等)、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无功不受禄”)。“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纳粮绢一定数额免徭役,工商业征重税,开垦土地“开阡陌,废井田”。推行县制,加收人口赋税。
推行法令:不避权贵,处罚太子老师立法威,太子嬴驷犯法,罚其老师公子虔刈刑(割鼻)、公孙贾黥刑(刺字)。
迁都咸阳:前350年秦孝公征调士卒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迁至咸阳。重农抑商与重商主义
古代中国统治阶级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历来重农轻商,重本抑末。
重商主义思想以私人利益为导向,与国家意识形态和传统价值观存在对立,会导致百姓热衷于工商业而荒废农业,造成民心浮躁、世风日下,社会不安、国基动摇。
“历史启迪智慧,诗歌陶冶性情,文章提升谈吐”——提升思维、充实精神生活,欢迎爱好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