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欲拔贫,诣徐闻,古代脱贫口号提及的徐闻港为何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2020-07-23新闻18

改革开放之后,北方群众的口头禅中多了一句时髦话:“去南方,挣钱多。”

南方一时成为了许多人追求财富的一个特有名词,那个时代,深圳、珠海、广东,厦门等地挤满了南下追梦的人群,而在古代的历史当中,有一座南方的城市,也曾一度也成为了当时人们追求财富、梦想的代名词。

要拔贫,诣徐闻,这句话曾经风靡海内。

提起徐闻这个地方,好多小伙伴们可能会表示没听说过,确实,比起深圳、广州、珠海这些知名城市,地处粤西南的徐闻显得默默无闻,甚至低调到了让人感觉有些陌生。

然而这座有着数千年历史积淀的港口城市,在历史上,当其繁盛之时,不仅是海陆大宗商货的集散地,还是中国海洋丝绸之路的始发之地之一,只不过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这座城市的光芒逐渐暗淡下来,最终远离了我们的视野。

那么徐闻到底是如何兴盛起来的,又为何会跌入历史的尘埃之中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座海港城市,一起探看它的前尘过往。

风起南越,地分七郡

汉元鼎六年夏,未央宫内,汉武帝收到了一个令其愤怒不已的消息,南越国丞相吕嘉作乱并杀害了已经表示愿意归附汉庭的南越王赵兴、太后,同时还出兵击灭了两千汉军锐卒。

汉武帝很生气,后果那可是相当严重,天子之怒,流血千里。

很快,各地的汉军便开始纷纷行动起来,数以千计的楼船从桂阳、豫章、零陵、江淮顺水而下,十万汉军枕戈待旦,乘着楼船奔赴南越国的都城——番禺城下。

吕嘉先前显然高估了南越军的战力,这场战争仅仅持续了数月,便以南越国灭亡的结局告终,而秦末之时割据岭南的南越国,至此最终重归华夏。

南越国灭亡之后,汉朝根据南越国的领土,将之分为了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

原本以为南越国收拾完就可以回去了,然而当汉军抵达合浦郡最南面的徐闻之后,才发现,原来这里也并不是目之所及的最南端,因为越过不远处的那片海峡,对面其实还有一片陆地,那片土地虽然与大陆并不衔接,但也属于先前南越国的控制范围。

来都来了,也不差再渡一条海峡了。

天涯海角,又多了两郡

自合浦、徐闻南入海, 得大州, 东西南北方千 里, 武帝元封元年略以为儋耳、珠崖郡 。

元封元年,汉军继续南下,在渡过了琼州海峡之后,他们踏上了那片陌生之地,与现在的海南岛不同,当时的这个地方虽然也有白浪逐沙滩,但更多的却是一片荒芜之景,汉朝根据当地的情况,将之分为了两个郡——儋耳郡和珠崖郡。

汉朝的这次军事行动,击灭了南越国,还多收了两郡,自此岭南、海南归于王化,大汉领土延及南海之滨。

相比九郡来说,徐闻作为合浦郡中一个小县,此时看起来并不起眼,然而其绝佳的地理位置,注定让徐闻未来想要低调都很难,位于雷州半岛最南端的徐闻,与海南岛仅隔一条琼州海峡,东面为南海海域,西面毗邻北部湾海域,其如同海面之上的一座灯塔,探视着、影响着周遭的三个方向,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得徐闻很快便脱颖而出。

设立军镇,稳固海南

自初为郡县 ,吏卒中国人多侵陵之...... 率数岁一反。

汉朝将海南收归控制之后,在岛内新设郡县,然而因为德威不厚,加之与当地土著居民之间的文化、观念冲突,使得当时海南的局势非常不稳,常常隔几年便有一次作乱发生,为了控制海南岛的局面,汉朝决定建立一个驻军基地。

理论上来讲,在海南岛内的儋耳郡或珠崖郡驻军最为合适,便于迅速平叛,然而当时的海南岛,尚未形成大规模开发局面,土地荒芜、盐碱化严重,大规模的粮食作物种植很难展开,而军队每日则需要大量的开销、粮草,这就使得朝廷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选择一个既便于粮食供应,有能够迅速到达海南岛的地方,徐闻便成了最佳选择。

从徐闻对渡 ,北风举帆 ,一日一夜而至。——《水经注》

作为军事集结重地,军队的驻扎使得本地物资、货物需求旺盛,而一座军事性质的城池在古代,也很容易会成为资源集中之地,为了向徐闻运输物资,陆路之上,海路之上的交通都开始向徐闻延伸。

当然,如果只是一个军事据点,徐闻的名气还不至于风靡海内,它赶上了一个好时代,那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延展,而处于番禺和合浦之间,徐闻这个中转港口城市,也随之开始迅速崛起。

日南障塞,海路兴起

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 有都元国; 又船行可四月, 有邑卢没国。——《汉书》

汉代时期,远洋航海技术并不发达,茫茫大海之上,既没有可以指航的方向工具,只能依靠星辰、日月辨识方向,一旦天阴多云,看不到天空的话,船上之人很容易迷失道路,而且当时也没有抗击风浪保持平衡的尖底船舶,仅靠平底船只,很容易侧翻。

同时海路之上面临着暗礁激流、狂风巨浪等危险,使得海运的危险系数比较大。

因此,人们在进行货物运输的商贸活动之时,更倾向于陆路运输,印度洋附近、中南半岛之上各国的商旅们往往在进入汉朝疆域的最南端——日南郡之后,便会沿着陆地上的官道北上,途经九真郡、交趾郡、郁林郡,进入岭南内河水道,在经过灵渠之后进入长江水系,然后顺着沿途的水道、运河一路北行,最终抵达汉朝的都城——长安城。

虽然陆地之上没有海浪狂风,这条道路看似比较安全,然而陆路运输也有自身的不确定性,日南、九真这两块汉朝伸入中南半岛的狭长领土,天高皇帝远,遥远的距离也使得朝廷在此处的影响力颇为薄弱,加之当地土著与官府之间始终摩擦不断,不稳定的政治局面也使得山林野外的匪患现象非常严重。

这就使得日南郡这个地方的商贸环境不太安全,在来往贸易途中,抢劫、掠夺事件时有发生,而面对烟瘴弥漫的原始森林,等到日南郡城内驻守的汉军闻讯赶来之时,往往也是一筹莫展,最终只能按照无头公案处理,吃亏的总是贸易方。

做生意嘛,就是为了赚钱,如果不赚钱还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那么这个时候就要对比一下,陆路和海路两者相比,到底谁更危险。

不久,大家的顾虑便被打消了,因为,不必比较了,汉平帝时期,随着中南半岛上的林邑国迅速崛起,日南之地军事开始承压,随着双方的军事不断摩擦升级,日南郡,这个往日的商贸运输咽喉之地,最终沦为为了塞障之地。

陆地走不通了,只能选择海路,汉朝最终将目光投到了北部湾内,合浦和徐闻这两个地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双子港也因此诞生,海上丝绸之路自此正式扬帆起航。

相比合浦来讲,徐闻自身的劣势还是很明显的,没有优良的避风海湾,也没有合浦当地盛产南珠的优势资源,更没有合浦向北直接北上抵达长安的交通便利。

那么徐闻凭什么跟合浦并肩而立呢?除了自身军港性质之外,徐闻的东面则是不断发展崛起的广州,此时的广州想要通海,必须经过徐闻这个中转站。

广州的发展,离不开中转港徐闻

统一岭南之后,汉朝统治者面临如何发展岭南经济的问题,作为南越国曾经的都城,番禺这个昔日政治、经济龙头都市,即便经历了战火焚燹、行政降级之后,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因为番禹这个地方,地理位置太好了。

番禺(后来的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北部交汇处, 东江、西江、北江三条水道在此汇流入海,水网密织、水道四通八达,形成了天然的航运港口。

陆地之上,秦时曾在五岭开山道、筑三关,即横浦关、阳山关、湟鸡谷关,打通了沟通南北的三条孔道,使得岭南之地与中原之地的陆路交通畅通无阻,也使得番禺之地的经济腹地非常辽阔,从番禺出发,其经济贸易范围可以辐射延伸到闽越、江、淮、中原之地。

而作为港口城市,番禺的发展离不开海外贸易,然而当时的船舶技术限制,使得船只在航行之时,为了躲避风浪、迷失,一般都会沿着海岸线航行,从番禺出发,沿着南海郡海岸线向西走,进入合浦郡沿海,最终到达琼州海峡之处。

然而这里却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琼州海峡看似只是一湾襟带,然而海峡之内其实却并不太平,而且对来往商船造成了很大困扰。

琼州海峡的困境,商港属性附加的徐闻

琼州海峡之内,风向潮流复杂多变,而且在这条海峡之中,还有一种体型硕大的动物——海鰌,这种海鰌应该是鲸类动物,体型如山,硕大的身躯在海面之上沉浮游弋,着实让操船的古人为之胆寒。《岭表异录》中曾经对海鰌有过详细记载:

或见十余山, 或出或没,初甚讶之。篙工曰:“非山, 海鰌鱼背也。” 果间双目闪烁, 鬢鬣若簸米箕。

一只海鰌还好躲避,倘若不幸遇到成群的海鰌,基本难逃船毁人亡的厄运,因此许多商船在抵达琼州海峡之后,便会登陆上岸,然后沿着雷州半岛短暂的陆路,将货物转运到徐闻港,以此躲过琼州海峡这段危险海面,而从交趾回航番禺的航船,也往往会同样舍舟取道雷州半岛陆路,然后从对面港口扬帆起航,回到番禺。

交趾回人多舍舟取雷州陆岸而归, 不惮辛苦, 盖避海鰌之患也。

当然,一些舍命不舍财、或者艺高人胆大的商船还会继续航行,冒险穿越琼州海峡,这样就可以避免更换船只、以及减少来回装卸货物的工作量,特别是对于大型商船来说,它们更加坚固、稳实,穿越琼州海峡的安全性也就更高一些,然而即便如此,徐闻依然是他们的下一站必达。

因为在古代,任何的航海必须要考虑的便是补给,沿着粤东漫长海岸线行驶穿越琼州海峡之后,接下来要面对的便是北部湾区域的航海路线,而广西之地古代时期比较荒凉,沿岸的港口也没有粤东之地那么多,因此错过了徐闻,下次到达合浦之前,想要补给很困难。

同时,汉代时期,古人还没有掌握风帆技术,远洋航行除了人力,更多需要依靠海洋表面水流带动,这就需要等待信风的到来,以借助风浪带起的水流,向东南行驶。

我们在初中课本上曾学过,秋冬季,副热带高压吹向赤道低压,导致北半球低纬度地区东北风盛行,而北部湾地区的船只等候的就是这持续将近三个月之久的东北风,此时船只从合浦、徐闻出发,顺着风向带动的水流行驶,可以顺利到达东南亚诸国。

徐闻,这座港口城市,因为商旅行人的停留、过往,成为了一座海陆商贸货物聚集的繁盛之地,《元和郡县制》的记录中,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这样的繁华景象。

雷州徐闻县,本汉旧县,……汉置左右候官,在县南七里,积货物于此,备其所求,与交易有利。

当时,中原的丝绸在徐闻被转售到海南岛、东南亚各国,海南岛的犀角,珠矶又被运回转售广州、合浦之地,黄支国的琥珀,罗马的琉璃,南亚的香料都在这里堆积转运,繁盛无匹的港口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和财富,徐闻俨然成为了南部一座充满了财富和机会的地方,欲拔贫,诣徐闻的谚语,也自此开始流传开来。

然而时代总是在不断发展的,当其繁华之际,也是开始凋零之期,世事如此,不唯徐闻。

船只技术的发展和南诏的崛起,徐闻军事增强,商贸下降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末三国时期东吴割据江南,建业作为新的都城,客观要求财富能够更加便利地流向建业方向,同时作为对峙的政权,想要对抗北面曹魏政权,也要求东吴必然会竭尽全力去聚揽财富,而能够提供大量财货的海上贸易则成为了东吴的首选,远洋航海技术的提高,逐渐成为了时代的呼声。

三国时期,在政策的扶持之下,船只制作工艺有了长足发展,此时的船只开始向着稳、大、吃水量深方向发展,风帆的使用、同时司南等指航装备的配置,使得昔日远洋航行先前必须要沿岸行驶,对抗风浪弱、容易迷航等缺陷悉数被破解,大航海时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当时从广州去东南亚,可以从广州穿越琼州海峡继续沿着旧路线行驶,也可以从南海直接绕过海南岛,直接南下东南亚诸国,而对于第二种方案,优势明显,省时便捷,越来越受到来往商贸船只的青睐,毕竟时间就是金钱。

先进的航海技术改变了以往航海方式,也改变了徐闻这个海港的命运。

北部湾地区减少的船只,也使得先前徐闻港的商贸吞吐量锐减,然而徐闻港并没有完全落寞,其依然作为军港、北部湾海域的港口城市维持着不小的规模,而且到了唐末时期,徐闻再次迎来了一次繁忙之时。

因为安南出事了。

崛起的南诏国野心开始日益膨胀,最终,其按捺不住心中狂野的想法,在太和城的一声令下之后,大批南诏军队开始进犯交趾、剑南、广西地区,试图完成南诏国的通海、拓东梦想,一时间,大唐西南烽烟顿起,告急的军报如同雪片飞入长安。

咸通年间,大唐为了更好地应对南诏国的进犯,岭南道被分为东西二道,岭南西道则成为了遏制南诏国进犯的军事要地,大批军队从海上支援交趾,从岭南海港出发,自海门登岸作战,而作为重要的军港徐闻,此时开始执行繁忙的运兵、囤积物资等重要任务,同时因为战争的爆发,也使得商船纷纷避离北部湾区域,一时间,徐闻的军事属性大大提高,而商业附加属性则大为减少。

徐闻在其最后一次辉煌之时,回归了其原有的军港属性。

唐代以后巨变,失去的交趾和稳定的海南

唐末之后,五代十国征伐纷纭,而南部的南汉政权在岭南建立,但小国的控制力自然不比先前的大唐王朝,很快安南便开始单飞了。

公元939年,吴权击败南汉军队,称王并建立吴朝,交趾之地自此告别了中国一千多年的统治,成为了独立之国。

失去了交州的运输需求,再加上北部湾地区商贸下降,广州远洋船队又多从海南岛东面而行,徐闻,这个昔日的军港仿佛只剩下了看护海南岛的职责。

然而自隋唐之后,中原王朝对于海南岛的统治已经明显加强,而且海南岛自身与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联系也日益密切,已经成为了中原王朝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统一信念深入人心。

宋代之后,海南岛属广南西路,宋于其上设置琼州、昌化军、万安军和珠崖军 ; 元代之时王朝置乾宁宣抚司、南宁军、万安军和吉阳军;而明清皆属琼州府。

海南岛及周围地区统治的稳固,使得徐闻这个军港存在的必要性日渐式微,最终,徐闻完成了历史使命,悄然没落退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之中,然而那句“欲拔贫,诣徐闻”的谚语,千百年以降,却依然让人闻之神往。

结语:

徐闻这座港口城市,最初是作为军港和中转港口出现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升,北部湾地区战乱的波及,以及海南岛最终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徐闻港完成了历史使命,最终退隐于我们的视野之外,成为了如今的一座听起来陌生,其实很有故事的港口城市。

#丝绸之路#五代十国#君王皇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