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正经历着由“自行车王国”到“汽车王国”的转变,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辉煌一时的“永久”、“凤凰”,早已变得十分陌生,甚至成了历史。当然,在一些长者心里,还是对自己曾经的“坐骑”,有着深深的眷恋。
七八十年代,一辆加重二八自行车,堪比今天的奔驰宝马。这话虽然听着玄乎,倒也如实地折射出了当年物资的匮乏。这世上最难的是并不是东西贵,而是有钱也买不到。在这一段时间里,“永久”,便是有钱也碰不起的稀罕物件。
很多人都喜欢用具体的数字来折算,但不得不指出的一点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包括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东西都不是有钱便能买得到的。当时,永久自行车便是如此。
在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人类的交通和运输,多半是靠着手提肩扛和牲畜驮运。直道十八世纪末,法国人西夫拉克受马车启发,才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木马轮。
最初的自行车十分原始,前后有两个木质车轮,中间用横梁连接,上面有一条板凳,还没有使用传动链条,也没有转向装置,看上去如同体型较大的玩具一般。
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人类借助着自己的智慧,很快升级完善了“木马轮”,使其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自行车。自行车的发明,无疑是人类交通史上的一大进步。
同治年间,已有国人在欧洲见识并记录了自行车,而甲午战争后,经过进一步改良的自行车,已然出现在了清朝各大城市的街头。值得一提的是,溥仪1922年结婚时,还收到了堂哥赠予的一份大礼——自行车。
新中国成立后,自行车时代彻底到来,当时的“永久”、“飞鸽”和“凤凰”,成为了风靡一时的三大品牌,备受国人追捧。尤其是上海制造的永久牌自行车,更是成为了国人梦寐以求的交通工具。
事实上,直到改革开放初,年轻人结婚时的三大件中,自行车还是稳居其一的重要物件,它的存在感,便如同今天人们追求的小轿车一般。
至于永久自行车的价格,听起来倒也不至于那么“吓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一辆质量上乘的永久自行车,也就在200元左右。不过,要真想成为“有车一族”,还真不是那么简单:
首先,当时的自行车是凭票供应的。也就是说,即便你兜里有两三百块钱,要是没有自行车票,还是买不到。当然,如果是土豪级别的,则可以花高价先去淘换来车票,再带着车票和现金去购买;再者,以当时的工资收入而言,工薪阶层真要攒够200块钱,真可谓比登天还难。改革开放前,城镇家庭的人均月收入也不过在40元左右,再抛除维持日常生活的费用,一辆自行车钱就要赞上几年。到了80年底初,随着改革开放的实现,工作重心也基本回到了经济建设上来。这一时期,购买自行车相对简单了些,一般家庭都能实现过去难以企及的“自行车梦”。
当然,即便如此,在工资并未显著增长的情况下,自行车还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大件”。试想,一个月拿着四五十的工资,即便是不吃不喝,也得攒上三四个月。如此一来,大家对自行车的珍爱程度也就可见一斑了。
虽然折算起来很困难,但我们不妨换个思路:今天我们不吃不喝,攒上三四个月的工资,会是多少呢?我想,许多人都能存上个两三万吧!当然,就购买力而言,上世纪80年代的200块钱,可比现在的两三万厉害多了呢!
可以说,尽管自行车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谁也无法否认,曾经的永久自行车实在太牛了!父辈的年代,有钱不一定能买到,全家拿它当个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