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请问:《资治通鉴》中一句“朕欲营一殿,财用已具,鉴秦而止”如何翻译? 资治通鉴中齐王月满则亏

2021-03-07知识2

对于历史爱好者,《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哪个更适合阅读?我来回答作者你的提问:首先我们看一看这二本书的实际意义吧。资治通鉴全书294卷,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约300多。

《资治通鉴》中比较经典和耳熟能详的故事有哪些? 一、《资治通鉴》中比2113较经典和耳熟能详的故事5261有:孙权劝学、肥水之战、4102赤壁之战、1653长平之战、负荆请罪、三家分晋等等。二、故事简介(节选):1、孙权劝学: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从前发生过什么事就够了。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常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裨益。吕蒙才开始求学。2、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3、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资治通鉴》中“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怎么翻译? 【语译】人们想看到自己的形象,必须用明镜来自照;为君王的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听取忠臣的进谏.【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贞观元年》:“(唐太宗)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愎谏:固执己见,拒纳人言.愎(音:必),固执.自贤:白以为贤.【说明】司马光(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追封温国公,谥文正.治平三年(1066)撰成《通志》八卷上进,英宗览而称善,命设局续修;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亲为制序.元丰七年成书.著作另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二百九十四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b全书贯串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为研究历史提供了较系统且完备的资料.所节之句的原意是,阿谀逢迎之臣,一味奉承君主,因而君主听不到忠直之言.所以君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依靠忠臣的进谏.从而进一步指出,奉承的话多了,就有“失国”的危险.后常用来泛指各级领导要做好。

在资治通鉴中的“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是什么意思?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资治通鉴》)“帝”指魏明帝,辛毗字佐治(或辛毗即辛佐治),译文是:魏明帝派卫尉(官名)辛毗为军帅持节制止他这样做(制止司马懿请战)节(王令的信物)

《资治通鉴》中唐太宗用人原则是什么? 唐太宗用人有五个原则:一取才胜于己者。要恢宏气度,不按照自己的模式选人。(如李靖、房杜)。二要用人之长,弃其所短。这需要能识得真才,看人看基本点。三要使贤不肖各得其所。这需要具备用人艺术。什么人可用,什么人可信,都要心里有数。四须容忍梗直者顶撞。这需要有大修养,同样也是对基本点的判断。(魏征、王珪)五不管亲仇疏远,一旦用之,爱之如一。(一把手不搞小集团)近期武汉大学要开一个叫历史文化与领导韬略的高级研修班,围绕《资治通鉴》的十二鉴展开精讲,很值得企业领导高层干部去进修!

#资治通鉴中齐王月满则亏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