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思路) 政法园里,卧虎藏龙。成绩优异者有之,实践能力强者有之,而徐宏博便是将二者很好地集于一身的典范。他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大学期间平均成绩85分,考试成绩在学院前3。
鲁迅杂文《拿来主义》的思想内容 提问1: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0343834么作用?作者在第1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为何要“送”?写“送”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讨论,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①“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②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③“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取媚讨好,投降卖国。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
为什么鲁迅的一些文章被从课文中剔除?我相信每一位人到中年,家中有小孩在上学的朋友,都曾经被鲁迅的文章弄得焦头烂额。听到这件事情不知道是高兴还是难过。。
拿来主义的赏析 1.本文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的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作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都十分不贴切,丝丝入扣。2.本文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使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章标题是“拿来主义”,但一开头却提出“闭关主义”,接着大谈“送去主义”,好像是绕了弯子。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在历数“送去主义”的不足取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就显得顺理成章,很有气势。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批判就成了阐述“拿来主义”的铺垫。而且,“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正好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照。